第一单元政治体制第3课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一、选择题1.武昌起义后,立宪派掌握了多数省的政权,促使湖北军政府参加南北和谈,推进了国内统一;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立宪派向革命派进攻,迫使革命党人接受和谈条件,推选袁世凯建立北京政府,中国实现暂时的稳定与统一。由此可知立宪派()A.由资产阶级维新派转化而来B.意在建立民主以实现君主立宪C.推动了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D.客观上有利于推动中国近代化2.有学者在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研究中指出:“所谓分权制衡是双向互动的。揆诸参议员之本意,大概是想操政治上之主动,制人而不受制于人。殊不知这种做法却因与其鼓吹的分权制衡理论不相吻合,不但不能收限制行政首脑之效,反而授人以柄,引起反对派的激烈反对。”作者旨在强调()A.该法在政体设计上存在缺陷B.革命派内部存在着分歧C.行政权有效的制约了立法权D.政体的选择是因人立法3.1941年,在国民政府第二届二次国民参政会上,张澜、罗隆基等人代表民盟,要求国民党结束训政,实施宪政。遭到拒绝后,民盟领导人没有再出席会议,以示抗议。这表明民盟()A.主张联合共产党制约国民党B.反对国民党对抗战的领导C.努力进行民主政治监督实践D.没有认清社会的主要矛盾4.《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历史地位》中指出:“不能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成立讲成是‘左’倾路线的产物,它主要地是客观形势发展趋势产生的需要”。这里的“发展趋势”主要是指()A.根据地的广泛建立B.日本侵占东北三省C.抗日救亡运动高涨D.红军长征取得胜利5.瓦窑堡会议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将“苏维埃工农共和国”改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后来,中国共产党又提出将“工农民主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中共作出上述改动的主要依据是()A.全民族抗战逐渐形成B.中华民国政府组织涣散C.中国主要矛盾的变化D.为顺应广大人民的呼声6.陕甘宁边区建立“三三制”政权以后,毛泽东曾经题词:“边区是民主的抗日根据地,是实施三民主义最彻底的地方。”在这里“实施三民主义最彻底”主要是指“三三制”政权的建立真正落实了()A.建立国民的政府,国民一律平等的民权主义B.彻底实现人民权利的民权主义C.给予一切反对帝国主义的个人与团体自由和权利的民权主义D.“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7.美国学者约翰•奈斯比特在《中国大趋势》中认为,民主的含义就是“人民说了算”“人民是统治者”“民主意味着人民政治者国家”。下述最能反映这一观点的是()A.基层群众自治制度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8.在“五四宪法”制定时,政协与人大之间的关系存在争议,引发了有关“两院制”的讨论。毛泽东认为把人民政协搞成国家权力机关,民主集中制就讲不通了。据此可知,此后()A.政协的职能发生重大转变B.政协与人大具有较强互补性C.人大与政协职能相互转化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待完善9.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委员会原主席成思危认为中国民主党派不是“政治花瓶”,并说:“西方的政党政治是打橄榄球,一定要把对方压倒。我们的政党制度是唱大合唱。”这里的“大合唱”主要指的是()A.民主党派在新中国取得了合法地位B.各民主党派直接参与政府管理C.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0.1982年宪法自颁布以来,历经四次修改,综合表内修改内容,可知这一历程反映了()时间会议修改内容1988年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1993年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004年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巩固B.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不断深化C.新中国法制建设的完成D.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二、非选择题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我们认为,挽救目前抗战危机,准备反攻的急救办法,必须对政府的机构人事政策迅速来一个改弦更张……因此我坦白的提出,希望国民党立即结束一党统治的局面,由国民政府召集各党各派、各抗日部队、各地方政府、各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