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初中、高中各种试卷真题知识归纳文案合同PPT等免费下载www.doc985.com第04讲《登泰山记》新课预习讲义(原卷版)1.了解姚鼐的生平及创作,了解“记”的文体特征,积累文化常识。2.积累文言实虚词,疏解文意,理清本文思路。3.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品读简明生动的语言风格,学习借鉴作者景物描写技法。4.背诵并默写全文一、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姚鼐(1732—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在今桐城中学内),世称惜抱先生,安庆府桐城(今安徽桐城市)人。清代散文家,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派三祖”。姚鼐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中江南乡试,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中进士,授庶吉士,三年后散馆改主事,曾任山东、湖南副主考,会试同考官。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入四库全书馆充纂修官,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秋,借病辞官。归里后,以授徒为生,先后主讲扬州梅花书院、安庆敬敷书院、歙县紫阳书院、南京钟山书院,培养了一大批学人弟子。嘉庆二十年(1815年),逝世于钟山书院,享年八十五岁。姚鼐治学以经学为主,兼及子史、诗文。他文宗方苞,师承刘大櫆,主张“有所法而后能,有所变而后大”,在方苞重义理、刘大櫆长于辞章的基础上,提出“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发展和完善了桐城派文论。为桐城派散文之集大成者。著有《惜抱轩诗文集》,编有《古文辞类纂》等。2.创作背景《登泰山记》是清代姚鼐在乾隆年间创作的泰山题材著名散文。文章描述了作者冒雪登泰山观赏日出的经过,描写了泰山的雄奇形势,并考察纠正了泰山记载的错误。文字简洁生动,写景尤为出色,是桐城派古文的名篇。姚鼐参加纂修的《四库全书》于乾隆三十七年告成,以御史记名。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以养亲为名,告归田里,道经泰安与挚友泰安知府朱孝纯(字子颖)于此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傍晚同上泰山山顶,第二天即除夕(当年十二月小)五更时分至日观峰的日观亭后,观赏日出,写下了这篇游记。3.解题①“登”,即由低处向高处行进;①“泰山”,山名,有“五岳之首”之称。②“记”,古代一种散文题材。4.文体常识“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通过记人、记事、记物、记景,来抒发作者的感情和主张。“记”在唐代进入文苑,宋代其内容得到拓展,形式更加稳固,明清时主体性色彩更加浓厚,逐渐成熟稳固。小学、初中、高中各种试卷真题知识归纳文案合同PPT等免费下载www.doc985.com“游记”是“记”的一种。它是通过叙述游览过程、描写游览见闻来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表达对社会、人生的感悟的一种散文体裁,形式灵活自由。二、课文助记及重要注释泰山之阳,汶(wn)è水西流;其阴,济(jǐ)水东流。阳谷皆人汶,泰山的南面,汶水向西流去;泰山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去。山南面山谷中的水都流入汶水,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山北面山谷中的水都流入济水。在那(阳谷和阴谷)南北分界处的,是古代的长城。最高处是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在长城以南十五里处。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我在乾隆三十九年(1774)十二月,自京都冒着风雪,经过齐河县、长清县,穿过泰山的西北山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越过长城的界限,到达泰安。这个月的二十八日,我与泰安府知府朱孝纯(字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dng)è,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从南面山脚下开始登山。山道长四十五里,都是用石头砌成的石阶,一共有七千多级。泰山的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面有三条山谷。中谷环绕泰安城下,就是郦道元所说的泰安的环水。我开始顺着(中谷)进山,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路不到一半,(我)越过中岭,又顺着西谷走,就到了山顶。古时候登泰山,都是顺着东谷进去,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道中有天门。东谷,古人叫它天门溪水,我这次没有走到。现在所经过的从中岭到山顶中那些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像门槛一样横在路上的山崖,世上的人都称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