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信息类文本(含2024年高考真题)专题1:信息类文本融合阅读创新考法1、考情分析2、信息理解2025年考情分析年份卷别选材聚焦体裁2024新课标Ⅰ材料一毛泽东《论持久战》材料二荣维木《中国共产党抗日持久战的战略与实践》政论文+学术论文2024新课标Ⅱ材料一布莱恩·弗洛卡《登月》材料二斯蒂芬·克拉克《中国计划在2020年前登上月球背面》材料三吴伟仁《<月背征途>推荐序》政论文+学术论文2023新课标Ⅰ赫克托·麦克唐纳《后真相时代》书籍前言新课标Ⅱ材料一:习近平《谈谈调查研究》材料二:费孝通《亦谈社会调查》政论文+学术论文2022新高考Ⅰ材料一:习近平《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材料二:郑敏《新诗百年探索与后新诗潮》政论文+学术论文新高考Ⅱ材料一:辛红娟《中国典籍“谁来译”》材料二:党争胜《霍克思与杨宪益的翻译思想刍议》材料三:杨乃乔《〈红楼梦〉与TheStoryoftheStone——谈异质文化观念的不可通约性及其翻译的创学术论文2021新高考Ⅰ材料一:朱光潜《诗论》材料二:钱锺书《读(拉奥孔〉》文艺评论新高考Ⅱ肖峰《从底线伦理到担当精神:当代青年的网络文明意识》学术论文2020新高考Ⅰ材料一:葛剑雄《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基础和前景》材料二:刘盛佳《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学术论文新高考Ⅱ埃德·扬《我包罗万象》,郑李译科普文选材方面1.2023年新课标Ⅰ卷的现代文阅读Ⅰ是一则材料,节选自赫克托·麦克唐纳《后真相时代》,属于社科类文本,作者援引多个案例,用高瞻远瞩的视野和一针见血地剖析,深刻揭示了在后真相时代,真相是如何被操纵、利用的。因为《后真相时代》这本书更多的是通过故事案例讲述获得真相的常识,是一本一般的大众普及读物,所以我们读来也必将轻松。2.2023年新课标Ⅱ卷的现代文阅读Ⅰ沿用之前的选材方式,阅读材料分析选自习近平的《谈谈调查研究》和费孝通的《亦谈社会调查》,展现了国家领导人和社会科学调查者对“调查研究”的不同态度。费孝通的《乡土中国》是教材内的内容,我们对费孝通并不陌生,读起来不至于产生畏惧感。这也很好地体现了教考衔接。3.2022年新高考Ⅰ卷的阅读材料分别选自习近平总书记《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重要讲话和郑敏的《新诗百年探索与后新诗潮》,强调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讨论重建中国本土诗歌传统和传统诗论的现代转化问题。4.2022年新高考Ⅱ卷的阅读材料以《红楼梦》的翻译为例,构成以考情分析题型方面1.题型:近三年新高考Ⅰ卷、Ⅱ卷的现代文阅读Ⅰ均设置5道题,包含3道客观选择题和2道主观简答题。1~2题侧重于对文章内容的理解,3题侧重对论点、论据和观点的考查,4~5题命题比较灵活,设题更具有深度,开放性更强,更凸显了对思维品质的考查。但不论怎样命题,“随文”命题的思路不会变,立足“信息类阅读”的功能定位不会变。2.分数:2021年现代文阅读Ⅰ为19分,2022年降为17分,2023年又恢复至19分。这主要体现在第5题的分数变化上,2022年第5题是4分,2021和2023年第5题是6分。这说明试题加大了对思维品质和语文学科素养的考查。备考求①把握文本的文体特征,读懂文章;②理解语句间的逻辑关关注体社热点的文章文本特点:①体裁多样,题材丰富,形式多样。体裁上,新高考卷整体上侧重社科类的学术论文、政论文,又兼顾科普类文章。题材上,涉及历史、地理、社会学、哲学、生物学等多个领域,侧重文化传承与创新、文化自信主题。形式上,既有由多则材料组成的非连续性文本,也有连续性的单一文本;既有纯文字的材料,也有图文结合的材料。②社会性、时效性强。选文具有鲜明的情境感和时代感,或介绍最新理论成果,或关注时代热点,注重培育考生的宽视野、大格局和高素养。③注重学科融合。选材注重与其他学科的结合,凸显了语文学科考查的综合性特点。选材特点选文的数量是1~3篇;内容以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为主,以人文与科技相融合的知识为辅;文本多是论述类或科普类。考查能力1.信息定位获取能力,包括定位检索能力、信息提取能力、图表理解能力等。2.信息推理整合与逻辑推断能力,包括理解分析能力、归纳概括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识别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