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真题重组卷(一)(测试范围:《经济与社会生活》全册测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1.(2022·河北·魏县第五中学高二期末)考古发现,红山文化的陶器主要有泥质红陶和夹砂灰陶两大类。泥质红陶的器形主要为较精致的钵碗盆类,其纹饰与仰韶文化类似;夹砂灰陶多为大口、深腹、平底、外表粗糙、吸热效率较高的罐类。这些发现可用于研究红山文化()A.长途商贸的范围B.手工业和农业的分工C.食物的加工技术D.阶级分化的发展程度【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新石器时期红山文化的泥质红陶和夹砂灰陶器可用于食物的加工,因此这些发现可用于研究红山文化食物的加工技术,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长途贸易,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手工业与农业的分离,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阶级分化,排除D项。故选C项。2.(2022·河北·魏县第五中学高二期末)古代不同地区的居民都非常重视农业生产,或是积极培育适合本地区种植的农作物,或是不断调整劳作方式以保障农业发展。下列项中,表述正确的是()A.印第安人培养出了马铃薯、番茄和玉米B.古希腊的居民在世界上最早种植小麦C.随着古罗马的扩张,小农经济不断发展D.春秋时期铁犁牛耕成为主要耕作方式【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古代不同地区的居民都非常重视农业生产,印第安人培养出了马铃薯、番茄和玉米,A项正确;两河流域的西亚居民在世界上最早种植小麦,排除B项;随着古罗马的扩张,小农经济逐步破产,排除C项;春秋时期铁犁牛耕出现,排除D项。故选A项。3.(2022·湖南·衡阳县第四中学高二期末)15世纪末,哥伦布第二次远航美洲时,将水稻等作物带到美洲的海地、波多黎各等地。在随后的一两个世纪内,水稻种植逐渐扩展到美洲的其他地区。18世纪以后,北美的水稻种植业进入到黄金时期,稻米成为纯粹的经济作物。由此可见,水稻在北美的播种()A.为北美农业发展注入了活力B.提高了北美农业的集约化水平C.拓展了北美居民的饮食习惯D.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答案】A【详解】结合所学,小麦和水稻对美洲人的社会生活影响最大等,与题干“18世纪以后,北美的水稻种植业进入到黄金时期,稻米成为纯粹的经济作物”等相合,A项正确;集约化可理解为“集合要素优势、节约生产成本”,提高单位效益的方式,题干未提及集约化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题干未提及北美居民在水稻传入前后饮食结构的变化等信息,排除C项;“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的是工业革命,排除D项。故选A项。4.(2022·浙江宁波·高二期末)清代乾嘉时期《鄞县志》记载:“御麦(玉米)俗呼六谷,土人谓五谷之外又一种也。”但据光绪时期《奉化县志》记载:“《鄞志》作六谷,……其说无据,盖陆乃陆地之陆(注:宁波方言中“六”和“陆”读音相同),此种多产于山,故名陆谷。”对这一争议理解最准确的是()A.需要实物史料的支持才能结束争议B.方言阻碍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C.对玉米这一新作物的认识逐渐丰富D.玉米传播路线不同导致称呼各异【答案】C【详解】依据材料乾嘉时期和光绪时期,对玉米的认识不同,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对玉米的认识更进一步,C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对玉米认识的丰富,排除A项;“阻碍”表述错误,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玉米传播路线,排除D项。故选C项。5.(2022·江西省广昌县第一中学高二期末)“四合一”储粮技术在2010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等奖。它是指综合运用机械通风、环流熏蒸、电子测温、谷物冷却四项技术保管粮食的方法。这种储粮技术()A.得益于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成果B.有效提升粮食安全储存和保鲜C.体现了中国科技独立研发能力D.解决了我国粮食食品安全问题【答案】B【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四合一”储粮技术综合多种技术,可有效提升粮食安全储存和保鲜,B项正确;机械通风和谷物冷却技术产生于二战后,并非第二次科技革命成果,排除A项;机械通风最先由美国人发明,谷物冷却的首创者是德国人,排除C项;“四合一”储粮技术提升了保管粮食的技术,并未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粮食食品安全问题,排除D项。故选B项。6.(2022·江西省广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