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真题重组卷(二)(测试范围:《经济与社会生活》全册测试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题3分,共48分)1.(2022·海南·模拟预测)20世纪7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发现的距今七、八千年的裴李岗遗址,发掘出了大量石铲、斧、石刀、石镰、石磨盘等实用性器物。这些“器物”说明,当时()A.打制石器技术发达B.社会贫富差距加大C.农耕经济已经产生D.手工业开始独立化【答案】C【详解】依据材料“裴李岗遗址,发掘出了大量石铲、斧、石刀、石镰、石磨盘等实用性器物。”,可以看出这些工具都是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的,表明当时已经产生农耕经济,C项正确;裴李岗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以磨制石器为主,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社会贫富差距状况,排除B项;手工业独立是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时期,和农业之间的分离,材料涉及的是农耕的发展状况,排除D项。故选C项。2.(2021·江苏·模拟预测)地理大发现后,中国的丝绸与瓷器工艺品和制作技术在欧洲迅速传播,其他艺术(如中国装潢与建筑等)也陆续传到欧洲。与此同时,原产美洲的作物近三十种引种到中国,欧洲传教士也给中国带来了新的天文、历法的知识。这反映新航路开辟()A.使物种在世界范围内自由流动B.充当了中西方物质文化交流的媒介C.促使中国人近代海洋意识萌生D.实现了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答案】B【详解】材料反映出中国的各种技术、欧美的物产和文化通过新航路相互传播,说明新航路开辟推动了中西方物质文化的直接交流,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新航路开辟后中西方技术、物种和文化知识的交流与传播,“物种世界范围内的自由流动”说法片面且夸张,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中国人近代海洋意识的形成,而且中国人近代海洋意识逐渐形成于鸦片战争之后,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生产方式的变化,且新航路开辟并没有使世界实现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排除D项。故选B项。3.(2022·天津天津·一模)《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宣言》发表于2009年,宣言指出“遭受饥饿和贫困折磨的人数现已逾10亿,这一事实让我们感到震惊。粮食安全、农业和农村发展方面长期投资不足所产生的影响,又因近期粮食、金融和经济危机等因素而雪上加霜。”由此可见,各国政府认识到()A.粮食安全至关重要B.国际合作解决经济危机C.需要开放贸易市场D.当今世界经济面临严峻挑战【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宣言》指出目前面临的粮食安全威胁,认识到粮食安全至关重要,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国际合作的信息,排除B项;也没有涉及需要开放贸易市场,排除C项;当前世界经济面临严峻挑战,但材料只是强调粮食安全问题,排除D项。故选A项。4.(2022·广东肇庆·一模)汉代的夫余文化遗存(在今吉林省)榆树老河深遗址中,出土了铁27件、铁凿4件、铁镭8件、铁镰13件,铁制农业生产工具在老河深大、中、小型墓中均有出土。经学者比对,这些铁制农具与汉代中原地区的农具完全相同。这表明汉代()A.农耕生产区域的扩展B.铁犁牛耕的广泛使用C.存在大地主田庄生产D.跨区域长途贸易兴盛【答案】A【详解】吉林榆树位于东北地区,铁制农业生产工具在老河深大、中、小型墓中均有出土。经学者比对,这些铁制农具与汉代中原地区的农具完全相同,说明汉代中原地区的农耕生产方式扩展至东北地区,A项正确;材料仅说明东北地区铁器使用情况,并未涉及牛耕的相关材料,同时也未说明其他地区铁犁牛耕的使用,B项夸大了范围,排除;出土铁器并不能说明当时东北地区出现了大地主田庄生产组织形式,也可能是其他的生产组织形式,C项说法不准确,排除;铁器可能是仿制或间接传入东北地区,无法说明是跨区域长途贸易,D项说法不准确,排除。故选A项。5.(2022·全国·一模)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写道:“工人家庭不分男女老幼地挤在一起,在这些家庭中有四分之三只有一个房间。”《泰晤士报》群众来信中写道:“我们生活在肮脏的地方。我们没有私人厕所,没有垃圾箱,没有排水沟……”这反映当时()A.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B.工业革命造成了贫富分化C.工业建设不受政府重视D.英国城市化进程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