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一、选择题1.下列对于西周“敬天保民”思想的认识,正确的是()A.是商周之际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产物B.从理论上为秦的统一做出了合理解释C.开启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先河D.是一种迷信和糟粕,没有实际价值【答案】A【解析】“敬天保民”思想是商周之际提出的,有其一定的合理性,符合其特定的历史条件,A项说法正确;“敬天保民”思想与秦的统一无关,故B项错误;“保民”体现了重民之意,与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无关,故C错误;这种思想虽有迷信成分,但还是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D项说法错误。2.春秋战国时期某学派代表人物“殆(几乎)仅知有政治,而不知有文化。仅知有国家,而不知有人生。仅知有君主,而不知有民众”。该学派代表人物应是()A.孔子B.墨子C.韩非子D.老子【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仅知有君主,而不知有民众”可知,该人物注重加强君主集权,但忽略了民众,A、B、D三项都注重民众的利益,故不符合题意;韩非子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与题意相符,故选C项。3.先秦时期,儒家在治国方略上经历了孔子的“以德治国”、孟子的“仁政”和荀子的“君主的‘德’最重要”等主张。这反映了此时儒家()A.反对法家的法治主张B.追求理想的人治政治C.缺乏治国的明确标准D.渴望人伦秩序的规范【答案】B【解析】材料中三位儒家代表人物都主张德治,但没有明确反对法治,故A项错误;他们都将德治作为理想的人治政治,故B项正确;德治就是他们治国的明确标准,故C项错误;材料论述的是儒家的治国方略,与人伦秩序的规范无关,故D项错误。4.子产执掌郑国国政时,“铸刑书”(把自己所制定的刑书铸在鼎器上),论政宽猛,否定了“刑不可知,成不可测”的秘密法。下面政治主张中,与子产的观点相吻合的是()A.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B.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C.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D.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答案】A【解析】子产“铸刑书”揭开了法律的神秘面纱,增加了法律公平性。A项的意思为不管远近亲疏和出身的高低,在法律面前都一视同仁,故A项正确;B项说明大自然是有规律的,与题意不符;C项与礼制有关,不符合题意;D项涉及的是臣子对君主的态度,不符合题意。5.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答案】D【解析】材料涉及的应该是父亲的权利,不是儿子的权利,排除A项;B项与史实不符,宗法观念到现在都还根深蒂固;材料中并没有涉及与宗族利益相关的内容,排除C项;西汉以后儒家学说成为独尊的思想,材料中西晋法律的变化体现了三纲五常中的父为子之纲,说明这一时期儒家伦理得到强化,故答案选择D项。6.先秦时期重农抑商思想是法家思想;汉代以后,随着土地兼并日益严重,这一思想才逐步融入儒家思想之中,这一变化表明()A.儒家思想力图适应政治需要B.商人势力影响汉代政治统治C.农民社会地位得到提升D.法家思想逐步成为儒家思想的内核【答案】A【解析】材料“随着土地兼并日益严重,这一思想才逐步融入儒家思想之中”表明儒家在力图适应政治需要,故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7.汉代有一典型案例:父亲和别人因口角发生斗殴,对方用刀刺父亲,儿子持棍相救,结果误伤了父亲。依据汉律,子伤其父,应论死罪。但最终判决认为,“父子至亲”,儿子出于孝心持棍救助,应当无罪免刑。这一判决反映了汉代()A.儒家伦理道德影响司法B.司法审判标准极度混乱C.儒学成为唯一司法依据D.孝治天下儒家独尊观念【答案】A【解析】材料“依据汉律,子伤其父,应论死罪。但最终判决认为,‘父子至亲’,儿子出于孝心持棍救助,应当无罪免刑”表明汉代儒家伦理道德影响司法,所以A项正确;B、C、D三项材料中均未体现,皆排除。8.魏晋时期律令最重要的变化是其儒家化,原因不包括()A.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B.儒家知识分子主动参与法律相关工作C.儒家思想主导了对律令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