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货币与赋税制度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一、选择题1.《汉书》载:“(秦朝)丁男被甲,丁女转输,苦不聊生。”由此可见秦朝()A.徭役、兵役繁重B.刑罚十分严酷C.赋税很沉重D.人民很勤劳【答案】A【解析】材料中的“丁男”和“丁女”指的是男丁和女丁,其中“被甲”指的是服兵役,“转输”指的是服徭役,由此可以看出,男丁和女丁要服役,民众苦不堪言,由此可知秦朝徭役、兵役十分繁重,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刑罚,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赋税,故C项错误。D项曲解了材料的主旨,故排除。2.汉武帝时期,政府颁布了算缗令,即对工商业者和高利贷者征收财产税,每2000钱纳税一算(120钱),同时实行告缗令,即鼓励告发工商业者和高利贷者隐产漏税的违法行为,告发者可得到没收财产的一半作为奖赏。政府的这项举措()A.引发了统治危机B.导致吏治严重腐败C.加强了中央集权D.导致国家财政收入锐减【答案】C【解析】汉武帝通过算缗令和告缗令打击了工商业者和高利贷者,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为其在政治和军事上的诸多举措提供了经济条件,有利于强化中央集权,故C项正确,排除D项;汉武帝此举针对的是商人,而小农经济在国家中占据主导地位,故“引发了统治危机”的表述与史实不符,故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这项举措“导致吏治严重腐败”,故排除B项。3.《新唐书》载:“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这说明唐代租庸调制()A.基本特点是以丁计税B.实行以田亩为主的征收标准C.适应了发达的商品经济D.不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答案】A【解析】租庸调制是中国古代重要的赋税制度。唐代租庸调制规定按人口来分田,征收租、庸、调的依据是人丁,这说明租庸调制主要是“以丁计税”,故A项正确,B项排除。租庸调制下“租”和“调”是实物地租,“庸”是可以纳绢布代替徭役。因此,租庸调制下实物地租和徭役并存,这是商品经济不够发达的表现,故C项排除。租庸调制下徭役可通过缴纳绢布来代替,这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故D项排除。4.明末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田制》中认为以田赋为主的传统财税制度存在“积累莫返之害”的弊端;当代学者秦晖进一步提示古代每一次“并税式改革”最后都陷入“税轻费生—并税除费—杂派滋生—税轻费重—并税除费—杂派又起”的循环。对此历史现象分析正确的是()A.税制改革决定了历代封建王朝兴衰存亡B.田赋始终是古代朝廷最主要的财税来源C.“税外杂派”多出自地方官吏贪腐行为D.小农经济支撑“大国财政”的必然结果【答案】D【解析】税制改革对于历代封建王朝来说很重要,影响着历代封建王朝的发展,但对历代封建王朝的兴衰不起决定性作用,故A项错误;改革后出现了“税轻费重”的现象,因此田赋并非始终是古代朝廷的最主要的财政来源,故B项错误;政府改革中认可“杂派”,而且无法证明“杂派”是官员个人行为,故C项错误;小农经济下农民不仅承担田赋,还要承担徭役和各种地方摊派,各种费的产生成为必然。因此这一现象是小农经济支撑“大国财政”的必然结果,故D项正确。5.清代初期,赋税分为地赋和丁赋,分别征收。地赋是农民交纳的地税,丁赋是百姓向政府提供的徭役折银,规定民间16岁至60岁为丁,按人头缴纳丁银,田赋和丁赋都是用银两折算,称为地银和丁银。雍正帝继位后,实行地丁银制,把丁赋平均摊入田赋中,按田亩纳税,征收统一的地丁银。地丁银制度的推行()A.加重了百姓的赋税负担B.抑制了土地兼并C.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D.有利于缓解人地矛盾【答案】C【解析】由所学知识可知,地丁银制度一定程度上废除了汉唐以来的人头税,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松弛,农民人身地位提高。按田亩纳税,使无地农民在法律上不再纳税,赋役不均的现象有所缓和,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社会安定,隐蔽人口的现象减少,人口统计相对客观、真实,人口增长速度加快。农民不再被强制束缚在土地之上,大量剩余劳动力可以流动,从事租佃、佣工、经商、手工业,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活跃。综合以上分析可知,A项表述不符合史实,B项不是题干强调的内容,D项与题意无关,故选C项。6.徐中约在其著作中写道:“(鸦片战争后)中国人爽快地接受了英国人提出的值百抽五之核定关税,最简单的原因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