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广东卷)历史试题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在山东济南焦家遗址中,考古人员发掘出多座属于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墓葬。其中部分墓葬的墓圹规模较大,使用木质棺椁,有一棺一椁,也有一棺重椁:墓主人都是男性,随葬品有玉钺、石钺,以及精关的陶器和镯,环等其他玉器。这反映了()A.石器时代的结束B.生产关系的变化C.部落联盟的瓦解D.礼乐制度的完善【答案】B【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据材料“部分墓葬的墓圹规模较大,使用木质棺椁,有一棺一椁,也有一棺重椁:墓主人都是男性,随葬品有玉钺、石钺,以及精关的陶器和镯,环等其他玉器”可知,墓葬规模和随葬品的差异反映了社会分化和私有财产的出现,说明生产关系发生了变化,B项正确;大汶口文化属于新石器时代,不能说明石器时代结束,排除A项;材料强调生产关系的变化,未涉及部落联盟的信息,排除C项;礼乐制度是西周时期完善的,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2.秦统一后,六国文字并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从各类出土的文字资料可见,在秦朝覆灭前后,六国故地的人纷纷在各种场合恢复使用本国文字。这反映了()A.各地文化交流日益加强B.统治阶层内部矛盾激化C.秦朝统治基础薄弱D.新兴士人阶层崛起【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秦统一后推行“书同文”政策,以小篆统一文字。秦朝覆灭前后,六国文字的复现,反映了六国故地对秦文化政策的抵触。统治基础不仅包括政治军事控制,还需文化认同的支撑。秦未能消弭六国的文化传统,导致地方势力在秦末迅速脱离,印证了统治基础的薄弱。C项正确;秦推行“书同文”本意在促进交流,但题干现象表明其效果有限,地方仍固守原有文化符号,这不利于各地文化交流的加强,排除A项;题干强调的是“六国故地的人”恢复文字,属于地方社会与中央政权的文化矛盾,而非统治阶层内部的斗争,排除B项;士人阶层的崛起与战国时期“士”的活跃相关,但题干未提及士人在恢复文字小学、初中、高中各种试卷真题知识归纳文案合同PPT等免费下载www.doc985.com中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C项。3.下表为与隋炀帝相关的四则材料及其解读。其中解读合理的是()选项材料解读A〔唐〕李渊:(炀帝)巡幸无度,穷兵极武,喜怒不恒,亲离众叛。御河导洛,肆舳舻而达江否定运河沟通南北的作用B〔唐〕罗隐:当时天子是闲游,今日行人特地愁。柳色纵饶妆故国,水声何忍到扬州感叹扬州因运河荒废而繁华不再C〔宋〕张泊:炀帝开畎以奉巡游,虽数堙废,而通流不绝,终为国家之用者,其天意乎说明隋朝灭亡的历史必然性D〔宋〕范仲淹:昔炀帝盘游淮甸,违远关中,唐祖据之,隋室遂倾强调隋唐政权更迭的地理因素A.AB.BC.CD.D【答案】D【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时空是:隋唐时期(中国)。据材料“〔宋〕范仲淹:昔炀帝盘游淮甸,违远关中,唐祖据之,隋室遂倾”和所学知识可知,范仲淹指出隋炀帝因长期巡游江淮地区而忽视关中战略要地,导致李渊趁机占据关中并最终颠覆隋朝,这强调了政权更迭中地理因素的重要性,D项正确;据材料可知,A项中李渊的批评主要针对隋炀帝的个人行为(巡幸无度、穷兵黩武等),并未直接否定运河作用,排除A项;据材料“〔唐〕罗隐:当时天子是闲游,今日行人特地愁”可知,诗句表达的是对隋炀帝巡游的讽刺及物是人非的感慨,而非直接关联运河荒废与扬州衰败,排除B项;据材料“〔宋〕张泊:炀帝开畎以奉巡游……终为国家之用者”可知,张泊认为运河虽为巡游而建,但客观上长期发挥经济作用,未提及隋亡必然性,排除C项。故选D项。4.宋朝天圣年间(1023—1032),雄州地方官难以处置民妇张氏的田产继承问题,“当奏听裁”,原因是张氏只有出嫁女儿和共同居住的外甥,且田产价值很高,部分当没官。皇帝认为这些田产都是百姓“朝夕自营者,毋利其没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