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初中、高中各种试卷真题知识归纳文案合同PPT等免费下载www.doc985.com第09讲文言文基础知识文言虚词初高中衔接基础冲关练1.熟练掌握初高中教材文言文高频考试虚词用法,学习正确辨别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2.养成背诵课内文言文的习惯,熟读记诵,积累文言知识。熟记初高中教材必背的16个重点文言虚词一、之1.用作代词(1)常用于代指人或事或物,相当于“他(她、它)们”、“它”、“这”等。一般用在动词后面,作宾语。例句:问所从来,具答之。——代人,指桃花源中的人,相当于“他们”。(《桃花源记》)例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代词,指学过的知识)(《论语》)例句:公与之乘,战于长勺。(代人。他,指曹刿。)(《曹刿论战》)2.用作助词(1)用于定语和名词之间,相当于“的”。例句:水陆草木之花。《桃花源记》(2)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例句: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3)在句中表示动词宾语提前,即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实在意义。例句: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例句:宋何罪之有?(《公输》)(4)在句中表示定语置后,即定语后置的标志,可译为“的”。例句:马之千里者。《马说》(5)音节助词,在句中补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可不译。例句:公将鼓之《曹刿论战》例句:便扶向路,处处志之。《桃花源记》小学、初中、高中各种试卷真题知识归纳文案合同PPT等免费下载www.doc985.com3.用作动词译作“到”、“往”、“去”等,后面一般跟地点名词。例句: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去”二、而主要作连词用,连结词与词,短语与短语,句子与句子,表示前后两部分的并列、承接、转折、递进、修饰等关系。可以表示以下关系:1.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例句: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记》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然后”,或不译。《小石潭记》例句: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醉翁亭记》3.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例句: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邹忌讽齐王纳谏》4.递进关系例句: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醉翁亭记》5.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例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三、以1.介词(1)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例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2)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等。例句: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3)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拿”、“用”等。例句: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把例句:咨臣以当世之事。《出师表》——拿2.作连词(1)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用来”例句: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例句: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2)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致”、“因而”。例句: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3)有时相当于连词“而”,或者不译。例句:计日以还《送东阳马生序》例句:卷石底以出。《小石潭记》3.用作动词,可译作“认为”。例句:以为妙绝。《口技》例句:愚以为宫中之事。《出师表》小学、初中、高中各种试卷真题知识归纳文案合同PPT等免费下载www.doc985.com四、其1.“其”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祈使、疑问、猜度、反诘、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或省去。例句: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第一个“其”,表反问语气,可译作“难道”;第二个“其”,表推测语气,可译作“恐怕”。2.代词。(1)通常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代物。有时在句中作定语。译作“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例句: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他的,代可以做老师的那个人。(2)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例句: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3.大概例句:其恕乎。《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