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初中、高中各种试卷真题知识归纳文案合同PPT等免费下载www.doc985.com第02讲《师说》新课预习讲义(原卷版)1、掌握重点字词,疏通文意,培养文言文翻译能力2、了解本文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思路,把握文章结构3、认识到教师的重要作用和从师的意义4、背诵并默写全文一、文学常识(一)作者其人韩愈(768-824),唐代官员、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南)人。自谓“郡望昌黎”,也称“韩昌黎”,世称“昌黎先生”。韩愈三岁而孤,随兄嫂生活,与侄儿一同长大,感情颇深(《祭十二郎文》)。自幼攻读六经百家之书,于贞元八年(792年)登进士第。最初两任节度推官,后授四门博士,升监察御史。因论宫市之弊而被贬为阳山县令,之后遇赦,调江陵法曹参军。历任都官员外郎、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的行军司马,参与讨平“淮西之乱”,升刑部侍郎。元和十四年(819年),因谏迎佛骨一事被贬为潮州刺史。唐穆宗即位后被召入朝,拜国子祭酒。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享年57岁。获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故称“韩文公”。元丰元年(1078年),加封昌黎伯,并从祀孔庙。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因谏阻宪宗迎佛骨,贬为潮州刺史,后官至吏部侍郎(《谏佛骨表》《左迁蓝关示侄孙湘》)。力反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鄙六朝骈体文风,推崇古体散文,其文质朴无华,气势雄健,“文起八代之衰”“集八代之成”,开古文运动之滥觞。后人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亦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又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不平则鸣”的文学理论。苏轼称其为“文起八代之衰”。有《韩昌黎集》传世。(二)写作背景门第观念古已有之,到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达到顶峰,此后形成了以士族为核心的门阀制度。门阀制度,重门第之分,严士庶之别,士族子弟凭借高贵门第就可以做官,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到了唐代,九品中正制废除了,改以官爵的高下为区分门第的标准。这对择师也有很大的影响,在当时士大夫阶层,就普遍存在着从师“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心理。韩愈写作此文时35岁,正在国子监任教,对这种风气深恶痛绝,他一方面“收召后学”,另一方面借为文赠李蟠来倡导“师道”,对此风气予以抨击。小学、初中、高中各种试卷真题知识归纳文案合同PPT等免费下载www.doc985.com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国这样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这段话可以看做《师说》的写作背景。《师说》大约是作者于贞元十七年至十八年(801—802),在京任国子监四门博士时所作。贞元十七年(801),辞退徐州官职,闲居洛阳传道授徒的作者,经过两次赴京调选,方于当年十月授予国子监四门博士之职。此时的作者决心借助国子监这个平台来振兴儒教、改革文坛,以实现其报国之志。但来到国子监上任后,却发现科场黑暗,朝政腐败,吏制弊端重重,致使不少学子对科举入仕失去信心,因而放松学业;当时的上层社会,看不起教书之人。在士大夫阶层中存在着既不愿求师,又“羞于为师”的观念,直接影响到国子监的教学和管理。作者对此痛心疾首,借用回答李蟠的提问撰写这篇文章,以澄清人们在“求师”和“为师”上的模糊认识。(三)文体-说说是古文的一种文体,以议论为主,主要针对社会上某些问题表达观点、陈述见解,其往往寓意深刻、写法灵活、短小精悍,有点像今天的随笔、杂谈、杂文之类。名篇如:《马说》、《师说》、《爱莲说》、《捕蛇者说》……二、课文助记及重要注释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感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依靠他来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