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古诗的思想观点和情感内涵对点练案1复习任务群五(:时间40分分:钟值36分)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9分)示孟郊①孟浩然②蔓草蔽野,芝孤根。极兰结音众③何其繁,伯牙④不喧。独高深意,世无能分。当时举期一知,山水千秋。钟见闻尔其保,薄俗静节⑤徒⑥云云⑦。12345678注①孟郊:生平不详,推测为孟浩然好友或后辈,但非指中唐“苦吟诗人”孟郊。②孟浩然: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王维并称“王孟”。③众音:一般世俗的声音。④伯牙:春秋战国时期的俞伯牙,他和后句的钟期(钟子期)是“高山流水”的知音,钟子期死后,俞伯牙终身不再弹琴。⑤薄俗:流俗。⑥徒:徒然。⑦云云:纷纷纭纭。123456781.下列首的理解和析,不正确的一是对这诗赏项(3分)A.句描蔓生的野草遮蔽了原野,花和芝在幽的地方自开头两写兰灵远独扎根的情景,兼用比、。兴B.“音众”句世俗的琴其繁,唯伯牙一人不喧,两叙写声极杂独个闹对比中含人明的度。蕴诗鲜态C.“期钟”句用两运“流水对”,明子期一听伯牙的琴音,高山说钟见流水的知音佳就流千古了。话传D.本言平淡,藉丰厚,意境雄,如沈德潜《唐裁集》中诗语蕴阔诚诗别的价:淡而味不薄。评语终12345678√“意境雄阔”错。沈德潜对孟浩然之诗的评语“语淡而味终不薄”,意思是说孟浩然的诗语言虽然寡淡,但是言语的意蕴很深,令人回味。意蕴“很深”,而非意境“雄阔”。结合本诗,无论是开头的景物描写,还是中间的用典、最后的告诫,均难体现“意境雄阔”。123456782.本诗题为“示孟郊”,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诗人希望借助本诗告诉孟郊些什么。(6分)12345678答案①面对蔓草遮野的现实,不必气馁,不要媚俗,要自守品节,像兰花和灵芝那样在幽远的地方独自扎根。②面对众音繁扰、知音难觅的窘境,要甘于寂寞,珍惜朋友间情趣相投、志向高洁、平淡似水的情谊。③面对流俗纷扰、小人横行的世道,委婉地劝告对方要保持自己的静洁节操。“蔓草蔽极野,兰芝结孤根”,意思是蔓生的野草遮蔽了原野,兰花和灵芝在幽远的地方独自扎根。诗的前两句,运用比兴手法,告诫孟郊:面对蔓草遮野的现实,不必气馁,不要媚俗,要自守品节,像兰花和灵芝那样在幽远的地方独自扎根。“众音何其繁,伯牙独不喧”,意思是世俗的琴声何其繁杂,俞伯牙一个人独不喧闹。诗人以“高山流水”的典故,告诫孟郊:尘世喧嚣,知音难觅,即使如此,也要甘于寂寞,珍惜朋友间情趣相投、志向高洁、平淡似水的情谊。“尔其保静节,薄俗徒云云”,意思是“我”劝你不要在意世俗的纷扰,让那些奸邪小人自己说去吧,自己保持自己的静洁节操就够了。面对流俗纷扰、小人横行的世道,诗人委婉地劝告孟郊要保持自己的静洁节操。12345678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9分)三伏暑甚,七月八日立秋,是日作凉爽,风炎酷消,老病欣然命酒,成二顿诗(其二)耒张苦逢三秋,西然起。热风飒金入草木,夷此始。气伤从盛衰之,循固其理。极从环老翁何事,新凉欣酒美。复123456783.下列首的理解和析,不正确的一是对这诗赏项(3分)A.目交代了由、、天、人物、心情,,有趣味。题写诗缘时间气备极详细颇B.前句交代酷夏到凉秋的季,两从节转换“苦”和“然飒”了两词显现人的心情。诗C.三、四句暑已逐退入了花草木之中,而令人苦的夏天就写气经渐树闷此去了。过D.最后句照目,出了人趁着秋日的凉爽欣然享受美酒的两应题写诗闲来怡然快。乐√12345678“写暑气已经逐渐退入了花草树木之中,而令人苦闷的夏天就此过去了”错。三、四句写秋天进入了花草树木之中,损伤从此就开始了。123456784.本诗是诗人换季时的即兴之作,但诗中包含了朴素而富有启发性的道理,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答案①诗中的“盛极衰从之,循环固其理”两句,意为夏天的苦热到了极点秋天就会到来,转向衰落,季节循环变换本来就是自然之理。②这句话不只适用于季节的转换,人生的盛衰也是一样的道理。没有永远的兴盛,也没有永远的衰落。③启发我们盛时当思衰,不骄不躁;衰时不颓丧,寻找转机;把握好当下,人生的任何时节,都应乐观面对。12345678诗句“苦热逢三秋,西风飒然起。金气入草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