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30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和结构技巧——精准判断,赏析效果复习目标1.掌握表现手法与结构技巧。2.掌握表达技巧题的审答规范。链接高考卷别篇名题干表述设题角度命题特点2019全国Ⅱ卷《投长沙裴侍郎》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6分)景物描写作用①相对于其他省市卷,表达技巧并非全国卷的高频考点,而是轮考点,近年来呈淡化趋势。②就现有的考查题目看,其考法相对灵活:提问较宽泛,不聚焦于某一技巧,涉及技巧主要是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描写手法与结构技巧,而且重在赏析其效果。2017全国Ⅰ卷《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6分)赏句之妙2016全国甲卷《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节选)》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诗人作了哪些铺垫?请简要分析。(6分)结构技巧考向一鉴赏表现手法表现手法是一个比较笼统的说法,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表现手法,等同于表达技巧;狭义的表现手法常常指衬托、对比、象征、渲染、想象等。一、常见的表现手法及效果1.对比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诗歌的表达效果和感染力。2.衬托利用其他一些近似或对立的事物当作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可以使被陪衬事物的特征更加突出,形象更加鲜明。3.渲染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来突出形象的一种表现手法。营造某种氛围,表现人物的性格、情感,增强艺术感染力。4.用典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的表现手法。使诗歌语言精练,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和表达的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5.比兴“比”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兴”是托物寓情,是寄托也是联想。比兴常连用。增强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增加诗歌的韵味和形象感染力。6.动静结合一首诗中既有动态描写,又有静态描写。多以动态的景物来反衬静态的景象,烘托出一种更宁静的环境。也有动静互衬,营造意境。7.虚实结合“实”指的是眼前的、现实的景、物、人、事;“虚”指的是不在眼前的景、物、人、事,不是事实,为心中所想、梦中所见。虚和实之间或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或相反相成,形成强烈对比,从而突出中心。8.点面结合“点”的详细描写和“面”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的有机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9.调用多种感官视觉描写为主,辅之以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等。增强描写的立体感,多方面表现所写之物的特点,更加方便抒发感情。二、解题步骤1.明手法:明确指出诗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2.释运用:结合诗句阐释是怎样运用这种表现手法的。3.析效果(作用):写出这种表现手法有什么好处、作用,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教考衔接]1.辨别下面诗句的表现手法,并加以分析。(1)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渲染。作者突出了刚抽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黄鹂、自由自在的白鹭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种鲜明的颜色新鲜而且明丽,构成了绚丽的图景。色彩的渲染可以传达出愉悦的情感。(2)烘托。直接状写眼前之景,展示出一幅暮日黄昏、遥空断雁、大雪纷飞的北方荒原天寒地冻的暮天景象。通过这送别的环境描写,烘托出离愁别恨的低沉气氛。[边练边悟]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宿扬州李绅江横渡阔烟波晚,潮过金陵落叶秋。嘹唳塞鸿经楚泽,浅深红树见扬州。夜桥灯火连星汉,水郭帆樯近斗牛。今日市朝风俗变,不须开口问迷楼【注】。【注】迷楼:隋炀帝命人在扬州建造的一座宫楼,在此蓄养数千宫女,过着奢靡的生活。本诗与王湾的《次北固山下》相比,在情感和表现手法上有什么不同之处?解析李诗颔联“嘹唳塞鸿经楚泽,浅深红树见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