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31理解诗句含意和概括思想内容——知人论世,品悟情理复习目标1.能够在读懂内容的基础上深入理解、把握诗的诗句含意与内容主旨,并能提炼其哲理启示。2.理解概括思想内容。链接高考卷别篇名题干表述设题角度命题特点2023新课标Ⅰ卷《答友人论学》林希逸诗的尾联提到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结合本诗主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理解诗句含意①与传统命题重视古诗情感理解分析相比,现在命题越来越重视古诗思想内容的理解概括,这几乎是一个热点与重点。②考查古诗思想内容的理解、分析与概括,不只是考查是否读懂了诗歌,更在于是否能够深入理解诗句,是否能从整体上把握并提炼出哲理。这也是考生复习的重点。③高考对诗歌思想内容的重视自然引起选诗的变化:偏重“理趣”的宋诗居多。2023新课标Ⅱ卷《湖上晚归》林逋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一观点在本诗中是如何得到印证的?请简要分析。(6分)理解思想内容和迁移理解文外观点卷别篇名题干表述设题角度命题特点2022新高考Ⅰ卷《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魏了翁词人在下阕发表议论,指出如果懂得做人的道理,每天都是人日。词中谈到哪些做人的道理?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诗句含意理解①与传统命题重视古诗情感理解分析相比,现在命题越来越重视古诗思想内容的理解概括,这几乎是一个热点与重点。②考查古诗思想内容的理解、分析与概括,不只是考查是否读懂了诗歌,更在于是否能够深入理解诗句,是否能从整体上把握并提炼出哲理。这也是考生复习的重点。③高考对诗歌思想内容的重视自然引起选诗的变化:偏重“理趣”的宋诗居多。2021新高考Ⅰ卷《寄江州白司马》杨巨源前人论此诗,认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6分)诗句含意理解2021新高考Ⅱ卷《示儿子》陆游诗人指出“道在六经宁有尽”,又让儿子“熟读周公七月诗”,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6分)诗句含意理解考向一精准理解诗句诗句是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由理解诗句到理解全篇正是读懂诗歌之道。近几年,高考命题加大了对诗句的考查力度,不再像过去考查如何赏句,而是重在对诗句内容、观点乃至与全篇的关联的考查,而且由考查诗句的含意到考查诗句的观点,由理解一句到理解两句,考查越来越深入。对此,考生应高度重视。1.准确理解字面意。一首诗词,我们想要领会其中的深意,首先需要正确理解文字的意思。通过填充省略、调整语序、词语活用等手法准确理解字面意义。2.结合语境,联系表达,揣摩深层含意。结合该句的上下文乃至全篇,分析该句的意象及其所用的用典、双关等表达技巧,挖掘句子的深层意蕴,尤其是背后的情感。[教考衔接]1.(必修上《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这一句有何深刻含意?试结合全词分析。答案第一步:这一句的意思是,孙权的风流余韵现已不复存在。“舞榭歌台”是承平气象的象征。孙权处在群雄纷争的时代,而吴国能出现承平气象,是因为他能确保自己的国家不受外敌侵犯。“风流”,指孙权的雄才大略及其建树,这里引申为孙权的遗迹。“雨打风吹”,指的是历史的风雨,自孙权以后,京口一带屡遭兵燹,到辛弃疾时已将近千年,当年孙权的风流余韵已荡然无存。(内容)第二步:词人慨叹眼前的景象,也就表明了他既崇拜孙权,又为当前的时局担忧,忠义之心耿如日月。(情感)第一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边练边悟]1.(2023·北京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五①)杜甫锦官城西生事微,乌皮几②在还思归。昔去为忧乱兵入,今来已恐邻人非。侧身天地更怀古,回首风尘甘息机③。共说总戎云鸟阵④,不妨游子芰荷衣。【注】①此诗作于公元764年。杜甫于760年在成都营建草堂。762年,严武入朝,杜甫送行至绵州。其后,成都发生兵乱,杜甫流亡至梓州。764年,严武封郑国公、拜剑南节度使,再次镇守成都。②乌皮几:包着黑皮的小桌。③息机:熄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