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讲文言虚词的理解和翻译古诗文阅读模块2025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目录01考情分析备考策略02知识导图思维引航03考点突破考法探究05真题感悟命题洞见04热考题型解题策略01考情分析备考策略复习目标1.掌握理解五类虚词(代词、副词、连词、介词、助词)的方法以及掌握18个文言虚词。2.掌握推断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方法。知识图要年份卷别题干表述(翻译)设题角度命题特点2023全国甲卷(1)泫然欲涕曰:“过是,虽欲竭力,复可得乎?”(2)纭至邑,不复他察,第以所闻荐之。(1)虽、乎(2)以、所、之(1)虚词全部放在翻译中考察。(2)不考用法,只考虚词的意义。(3)重点放在高频虚词及副词上。全国乙卷(1)此若反国,必诛无礼,曹其首也则。(2)盛黄金于壶,充之以餐,加璧其上,夜令人遗公子。(1)若、则、也(2)于、之、以、其新高考Ⅰ卷(1)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群臣之礼,是以先之。(2)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1)之、以(2)而、焉新高考Ⅱ卷(1)请君少却,令将士得周旋,仆与诸君缓辔而观之,不亦乐乎!(2)古人临阵出奇,攻人不意,斯亦相变之法乎?(1)而、之、乎(2)之、乎年份卷别题干表述(翻译)设题角度命题特点2022新高考Ⅰ卷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虚词:以①虚词全部放在翻译中考查。②不考用法,只考虚词的意义。③虚词考查重点放在高频虚词及副词上。新高考Ⅱ卷禹曰:“吴汉可。禹数与语,其人勇鸷有智谋,诸将鲜能及者。”虚词:数、鲜全国甲卷①楚王不听,曰:“吾事善矣!子其弭口无言,以待吾事。”②张仪知楚绝齐也,乃出见使者曰:“从某至某,广从六里。”虚词:①其;②乃2021全国甲卷每纵游骑剽掠,小不利辄引去,徜徉无斗志。虚词:每、小、辄2019全国Ⅰ卷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虚词:数、或、稍2018全国Ⅰ卷①诸葛诞以寿春叛,魏帝出征,芝率荆州文武以为先驱。②帝以芝清忠履正,素无居宅,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虚词:①以、以为;②以、素题号考点素养要求10以断句为载体,综合考查对实词、虚词、句意的理解①在阅读古文的过程中,揣摩具体语境中关键字词的含义,体会文言文言简义丰的特点,感受个性鲜明的民族脊梁,增强文化自信。②通过阅读古文,了解古今词义的发展变化,构建文言知识体系。③识记古代文化常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理解文中人物传递的人文价值,从而构建当代青年应有的正确三观。11查。13判断文意概括、分析正误。14运用相关文言知识,准确、通顺地将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5筛选并归纳信息要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文言文阅读模块考察的知识点基本没变化:一、词性界定法有些文言词兼有实词和虚词的双重性质,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只要能推断出其词性不一样,那么,其用法肯定也不同。如: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第一句是李广根据敌我双方形势,认为此时如果带领一百骑仓惶而逃的话,必致匈奴大军追杀而全体覆没,故第一句中的“以”为实词,作“率领、带领”讲,而第二句为介词“把”。显然,两者词性有别,那么该项即为正确答案。二、代入法过于荆,至江上/苛政猛于虎也。该项中第二句考生熟知,“苛政”与“虎”之间存在比较关系,“于”相当于“比”,以此代入第一句中显然讲不通,事实上第一句中的“于”作“从”讲,由此排除该项。同样该题D项也可用此法进行判断,可知该项也非正确答案。再看正确项所涉及的两句:曰:“吾知所之矣。”因如吴/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第二句出自课文《屈原列传》,“因”作“乘机”解,以其代入第一句中刚好符合上下文语境,由此答案不言自明。文言文虚词破译四法三、切入法五千人因衔枚击之/相如因持璧却立。考察这两句语法结构,第一句主语是“五千人”,第二句主语是“相如”,进一步考察“衔枚击之”和“持璧却立”两者都是连动结构,且都作谓语,由此可见,两者基本语法结构相同,故句中“因”的用法也应相同,此处都可作“于是、就”解。B项中两个“于”显然不同,符合题目要求。四、语境推断法漕水溢则泛滥为田患/公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