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总复习课件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特色专题诗歌比较鉴赏古诗词的比较鉴赏与单首诗词的鉴赏本质上并没有区别,只是在题型结构与阅读过程上有所不同:一是阅读对象在数量上有差别;二是比较鉴赏时多了一道“作比较”的程序。命题者往往会选取两首在作者、主题、风格、题材、体裁等方面有某些相同或相异之处的诗歌进行比较。其比较点既可以是两首诗歌的相同之处,也可以是它们的相异之处。常见的设题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形象、意象的比较:比较不同诗歌对同一对象描写的不同侧重点或其优劣;或比较不同诗歌中相同意象的意蕴的异同。(2)语言提炼的比较:不同诗歌中炼字艺术的比较,或同一诗歌不同版本用语的比较。(3)表现手法的比较:不同诗歌中使用的表现手法的异同及其效果的比较。(4)思想情感的比较:辨析同一诗人或不同诗人书写相似内容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异同。古诗词比较鉴赏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整体把握,知同辨异”。“知同”就是发现两首诗歌中相同、相似的东西,“辨异”就是分辨两首诗歌中不同乃至相对的东西。“知同”也好,“辨异”也罢,都要落实到前述的一些主要对比点上,都要从诗歌中找到具体依据。◎题型一形象、意象的比较鉴赏解题指津形象、意象比较有两个层面:一是形象与意象的内涵、特点的异同比较,二是形象、意象作用的异同比较。形象与意象的内涵、特点的异同比较集中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意象(主要指景象和物象)的内涵比较,一个是人物形象特点的分析比较。对于前者,先要看在意象选取上有何不同,再看意象在自身特点与表情达意两方面的异同,或者表层义与深层义有何异同。对于后者,要注意从外在形象与内在性格品质两方面进行比较,兼及人物身份的比较。形象、意象作用的异同比较主要从写景、状物、造境、抒情、结构等方面展开。典题示例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题小松李商隐怜君孤秀植庭中,叶座。细轻阴满风桃李盛寂寞,雪霜多后始葱。时虽青一年几枯事,百尺方柱石功。变荣资西客,定悲落成空。为谢园车马摇尽小松杜荀鹤自小刺深草里,而今出蓬蒿。头渐觉人不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时识两首诗中的小松形象特点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剖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事物形象的能力。李诗:“怜君孤秀植庭中,细叶轻阴满座风”,我喜爱独秀挺立在庭园中的小松,那细叶轻阴带来满座清风。“孤秀”表现了小松虽然孤独,遭受冷落,却能以其细叶轻阴独秀青葱,展示出独具魅力的形象。“桃李盛时虽寂寞,雪霜多后始青葱”,桃李盛开的季节虽然寂寞,但进入霜雪繁多的严冬,就显得郁郁葱葱。与桃李之盛对比来表现小松的“孤秀”,以霜雪严寒来衬托小松的坚强挺拔。开篇这四句通过对小松四时遭际的描绘,写出了它坚贞挺拔、不随流俗、傲霜斗雪的风姿。“一年几变枯荣事,百尺方资柱石功”,百花本是“一岁一枯荣”,而诗人在这里却说“一年几变”。这是夸大百花“枯荣”之易来强调小松成材之难,以百花之“变”来反衬小松之坚定。一年之内桃李等几经枯荣,而小松长大后,则具栋梁之功。“为谢西园车马客,定悲摇落尽成空”,请告诉那些去西园观花的人们,在雪飞霜落的园中,他们定会为枝叶光秃秃的桃李等而悲伤动容。后面的四句写诗人对小松的殷切期待,百花虽盛,但好景不长,“一年几变枯荣事”,而小松独耐寂寞,不管春风秋雨、夏炎冬寒,锤炼其坚贞之性。待到它长成百尺苍松之时,即可成就栋梁之功了。杜诗:“自小刺头深草里”,小松刚出土小得可怜,路边野草都比它高,以至被淹没在“深草里”。刺头”的“刺”,一字千钧,不但准确地勾勒出小松外形的特点,而且把小松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的精神形象地勾画出来了,显示出小松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而今渐觉出蓬蒿”,现在才发现它已经长得比蓬蒿高出了许多。蓬蒿即蓬草、蒿草,草类中长得较高者。这个“出”字用得精当,显示了小松由小转大、生长变化的情景。“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世上的人不认识这是将来可以高入云霄的树木,一直要等到它已经高入云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