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高考复习古代诗歌鉴赏选择题五种常见设误角度及应对技法1.词语、诗句理解错误角度解读命题者故意错误解读诗歌中的一些关键词语的含义及句子的含意,特别是在写景状物的诗句解读中歪曲季节、时间、地点等。应对技法一方面,把词语、句子作为平常的文言词句进行翻译,同时进行相关联想,在头脑中复原诗句所说的景物或事物,由此确定词义、句意到底是什么。另一方面,要将选项涉及的内容与具体诗句对应,关注景物描写的时节、地点、特点,关注事件、人物、动作、评价等。例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鹊桥仙·赠鹭鸶辛弃疾溪边白鹭,来吾告汝:“溪里鱼儿堪数。主人怜汝汝怜鱼,要物我欣然一处。白沙远浦,青泥别渚,剩有虾跳鳅舞。听君飞去饱时来,看头上风吹一缕。”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阕结尾句“要物我欣然一处”,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望。B.因“溪里鱼儿堪数”,故作者建议鹭鸶去虾鳅较多的“远浦”“别渚”。C.本词将鹭鸶作为题赠对象,以“汝”“君”相称,营造出轻松亲切的氛围。D.词末从听觉和视觉上分别书写了鹭鸶饱食后心满意足的状态,活灵活现。D[解析]“听君飞去饱时来”中的“听”字是“任凭”的意思,本句并没有听觉描写,只是从视觉上表现了鹭鸶饱食后心满意足的状态,活灵活现。可参考教材李密《陈情表》一文,“听臣微志”中“听”的“听任,允许”之意,选项将“听”误解成“听觉”。2.表现手法错误角度解读命题者故意在艺术手法上设置错误,如把拟人说成比喻,把借喻说成借代,把实写说成虚写,把正衬说成反衬,等等。应对技法平时要熟练掌握诗歌中的写景手法、抒情手法、修辞手法等,答题时,要把试题中对手法的分析分成不同的语意单位,一一与诗句对应比较,看哪部分的分析正确,哪部分的分析错误。涉及全诗的,还要认真分析全诗的思想内容,以便与选项的内容进行对照。例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送子由使契丹苏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沙漠回看清禁①月,湖山应梦武林②春。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注】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氏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C.从李揆的故事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D.苏轼告诫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解析]B“即使卓越如苏氏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错。典故中李揆因担心被扣留,不承认自己是“唐第一人李揆”,本诗的标题已经说明是“送子由使契丹”,可见诗人用典的意图是以李揆为例来提醒弟弟注意安全,没有与其他人比较的意思。D“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错,原因同B。3.情感内容理解附会角度解读命题者故意在某些诗句、某个典故中的情感上设误,要么弄错情感基调,如把乐观说成悲观;要么在情感内涵上过度解读,如把貌似正确的情感放进去;要么弄错情感表达的方式,如把间接表达说成直接表达,把明显说成含蓄,等等。应对技法在把选项与原诗进行对照分析时,一要注意诗句的陈述主体,看是否与选项所述一致;二要注意诗句中的词语、典故、意象,对其感情色彩进行深入感知,看与选项所述是否一致;三要注意诗歌下面的注释,看注释有怎样的提示。例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投长沙裴侍郎杜荀鹤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只望至公【注】将卷读,不求朝士致书论。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注】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A.诗人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