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初中、高中各种卷真知文案合同试题识归纳PPT等免下费载www.doc985.com综合测试05诗词赏析综合过关卷一时间:90分钟,说明:共19首诗词题,满分150分姓名__________得分________(2023·上海长宁·一模)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共8分,分值分布:1分,2分,5分)桂州腊夜戎昱坐到三更尽,归仍万里赊。雪声偏傍竹,寒梦不离家。晓角分残漏,孤灯落碎花。二年随骠骑,辛苦向天涯。1.文学家多善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感觉意象,藉以引起读者的联想。以下选项中运用上述感觉意象少于三种的一项是()A.戎昱《桂州腊夜》全诗。B.“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柳永《望海潮》C.“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秦观《踏莎行》》D.“自胡马窥江去后,废弛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姜夔《扬州慢》)2.以下对这首诗的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以时空感受烘托心理,交代缘起。B.颈联多用对比,形象鲜明,感染力强。C.尾联呼应首联,情丝悠长,耐人回味。D.全诗以时间为线,情感表达婉曲细腻。3.“雪声偏傍竹,寒梦不离家”这句中“偏”和“寒”二字很有表现力,请选其一加以赏析。【答案】1.B2.B3.答案示例1:落雪本是难以听闻得出的,“偏”字描绘出雪积在竹上造成的细微声响,让人感知到主人公似有怨恼而又无可奈何的心理,将诗人因怀乡思归而夜不能眠时的心灵感受刻画得细致入微,引发读者的共情。答案示例2:“寒”字一语双关,既指出桂州腊夜寒冷的生理感受,也反映了诗人思归而不得时凄苦的心理感受,以实带虚,情景相融。【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意象的能力。A.《桂州腊夜》全诗运用了“雪声”“号角”“孤灯”等多个意象,有视觉、听觉、触觉等。B.“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运用了“箫鼓”“烟霞”两个意象,有视觉和听觉。C.“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运用了“楼台”“渡口”“春寒”“杜鹃声”等多个意象,有视觉、听觉、触觉等。D.“自胡马窥江去后,废弛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运用了“乔木”“鼓角”“寒气”“空城”等多个意象,有视觉、听觉、触觉等。小学、初中、高中各种卷真知文案合同试题识归纳PPT等免下费载www.doc985.com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B.“颈联多用对比”错,“晓角分残漏”写所闻。古代用滴漏计时,夜间凭漏刻传更,残漏指夜将残尽时的更鼓声。天亮后号角一响,更鼓声歇,表明长夜过去,清晨来临。“孤灯落碎花”写所见,青灯照壁,诗人长时间地望着那盏孤零零的昏暗油灯掉落着断碎的灯花。此联通过一闻一见,把作者的乡思表现得含而不露,情在词外。故选B。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雪声偏傍竹”,雪飘落在竹林上,借着风传进一阵阵飒飒的声响,在不能成眠的人听来,就特别感到孤方凄清。这把南寂寒夜的环境气氛渲染得很足。那个“偏”字,更细致地刻画出愁人对这种声响所特有的心灵感受,似有怨恼而又无可奈何。“寒梦不离家”,在断断续续的梦中,总是梦到家里的情景。在“梦”之前冠一“寒”字,不仅说明是寒夜做的梦,而且反映了诗人心理上的“寒”,就使“梦”带上了悄怆的感情色彩。(2023·上海青浦·一模)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共8分,分值分布:1分,2分,5分)街头废名行到街头乃有汽车驶过,乃有邮筒寂寞。邮筒PO①乃记不起汽车号码X,乃有阿拉伯数字寂寞,汽车寂寞,大街寂寞,人类寂寞。(1937)乐游原②(唐)李商隐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注】①PO:PostOffice的缩写,意即邮政局。②乐游原:在长安城南,是唐代长安城内地势最高地,登上它可望长安城。4.两首诗在语言上都体现诗歌的特点。5.以下对两首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两首诗都是作者即景抒情的偶然所感。B.两位诗人都被眼前景物触发内心情感。C.两位诗人都将自己的情感投射于景物。D.两首诗的语言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