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初中、高中各种试卷真题知识归纳文案合同PPT等免费下载www.doc985.com衔接点11.文言文阅读之句式(原卷版)初中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高中要求有通过语言学习深入理解、探究文化问题的浓厚兴趣和意愿能在阅读和表达交流中探析有关文化现象;能结合具体作品,分析、论述相关的文化现象和观念,比较、分析古今中外各类作品在文化观念上的异同。初中阶段考查形式:偶尔在文言翻译中体现;高中阶段考查形式:不直接考,在翻译中体现,文言文翻译中的采分点,考查频率不及实词、虚词高,且带有随文命题特点,但是对于文意的理解很重要。一、掌握文言常用句式类型,形成翻译中的“句式意识”。二、掌握常用的五种句式(一)判断句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字。其基本形式是“……者,……也”,“……,……者”,“……,……也”。另一种是用“则”“皆”“乃”“为”“即”“非”“本”“诚”“亦”“素”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还有一种情况是不用判断词,要根据上下文判断。例:1)“……者,……也”式:莲,花之君子者也。/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登泰山记》)2)“……,……也”式: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登泰山记》)3)“……,……者也”式: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4)“……为……”式: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小学、初中、高中各种试卷真题知识归纳文案合同PPT等免费下载www.doc985.com5)“乃、皆、即”等:皆口腹自役。(《归去来兮辞》)注意:“是”字在文言文中一般作指示代词“这”讲,偶尔有作判断动词的。例如“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中的“是”作“这”讲,“也”才是判断标志词;“自言本是京城女”中的“是”,就是一个判断动词。无标志词的判断句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二)被动句为所见于被意念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这样的句子,称为被动句。现代汉语中常用“被”表示被动关系,文言文中也有,但很少。比如: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译为: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在文言文中,被动句往往用“……为……所”和“……见……于”及其相应的变式结构来表示。例如:1.“……为……所”(1)“……为……所”(巨)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赤壁之战》)(2)“……为……”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过秦论》)(3)“……为所……”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2.“……见……于”(1)“……见……于”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2)“……见……”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3)“……于……”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3.省略被动标志的被动句例如:王之蔽,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谏》)译为:大王您被蒙蔽,很严重啊。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赤壁之战》)译为:荆州的百姓归附于曹操,是被兵势所逼迫。4.巧借“添”“变”二法,识破被动句①在动词前或后加上“被”而未改变句子基本意义的,是被动句。②主谓结构的句子能够变成动宾主动句的,是被动句。如“函谷举”,可以将其变为“举函谷”(三)省略句主谓宾语加介词省略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语法现象,一般省略的是主语、宾语、介词。此外,与现代汉语不同的还有省略谓语。识别省略句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1)“瞻前顾后”,看有无主语省略。所谓“瞻前顾后”,是指在理解句意时要注意该句前后的语境,因为主语可能会承前省略或蒙后省略。如《捕蛇者说》中“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黑质而白章”就承前省略了主语,补充出来,即“(蛇)黑质而白章”。这种情况在文言文中非常普遍。(2)借助成分分析,判断有无省略。有些文言句子的谓语动词后面直接带了宾语,尤其是处所性宾语,这时就需要考虑宾语前面是否省略了介词。如“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中,“军”为动词,而“函陵”和“氾南”均为处所名词,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