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讲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官员选拔与管理及变法与改革12345678910111213141.(2023山东枣庄一模)殷商时期,统治者认为鬼神可以主宰世间一切。西周统治者则认为天命不是固定不变的,上天并不永远保佑某一个王朝的统治,只有怀保小民,才能得到天的佑护。这一变化()A.反映了等级秩序崩溃B.体现了治国思想进步C.确立了宗法分封制度D.开启了民主主义先河B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根据材料“只有怀保小民,才能得到天的佑护”可知,西周的统治观念相对商朝更加注重对百姓的关注,体现了民本思想的色彩,故选B项;商和西周时期都实行贵族等级制度,春秋战国时期才出现了崩溃的趋势,排除A项;材料中并未体现宗法分封制度,排除C项;民主主义与民本思想不是一个概念,排除D项。12345678910111213142.(2023江苏4月联考)商朝前期的许多军事征战,往往要征集本王国内和诸多方国部族的族众参与。自商王康丁以后,常备军的数量大增,临时征集族众以应付战事的记载日趋减少。以上变化反映出当时()A.方国离心倾向加强B.商朝政治势力逐渐扩展C.国家机器走向完备D.原始民主传统受到破坏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商王朝军事征战由临时征集族众到常备军数量大增,体现了商朝军队设置的完善,反映了当时国家机器走向完备,故选C项。12345678910111213143.(2023广东汕头二模)春秋中叶,南方的楚国灭其北部小国,改置为县,设县尹、县公进行统治。县尹、县公虽由贵族担任,但并不是世袭之职,国君可随时对其任免调遣。后来西方的秦国也推行县制,北方晋国的卿大夫甚至在各自领地内设县,委任有军功者为其长官。这说明当时()A.传统政治秩序遭到破坏B.法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C.民族关系发生重大变化D.中央集权制度基本确立A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贵族世袭的分封制出现了变化,诸侯对争霸中新征服的土地不再进行分封,而是设县进行管理,由国君任免有任期的官吏作为县的地方长官,这一变化说明传统政治秩序遭到破坏,故选A项;法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及地方管理体制的变化,民族关系发生重大变化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12345678910111213144.(2023福建厦门二模)明太祖圣谕:“朕有天下,更行省为承宣布政使司。所以承者,朕命也。宣者,代言之也。布者,张陈之也。所以政者,军民休戚,国之利病。所以使者,必去民之恶而导民之善。”该圣谕的实行()A.加强了中央集权B.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C.提升了儒学地位D.优化了中枢决策机制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明初废行省分设三司,加强了中央集权,故选A项;三司并行,地方权力被分割,不利于地方行政效率的提升,排除B项;该圣谕论述的是承宣布政使司的职能,与儒学的地位无关,排除C项;明朝的中枢决策机制在中央,材料反映的是地方行政机构,排除D项。12345678910111213145.(2023河北保定二模)下面为各时期门下省诸局情况表时期门下省诸局梁公车太官太医骅骝厩北齐主衣尚食尚药殿中斋帅领左右隋文帝时期御府尚食尚药殿内城门符玺隋炀帝时期符玺注:隋炀帝时,六局仅留符玺局,其余都被移出门下省,另外组成殿内省负责皇帝生活起居。上述材料突出反映的论题是()A.中央机构趋向专门化B.古代社会生活进步C.士族的社会地位降低D.国家逐渐走向统一A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据材料可知,北齐至隋文帝时期,门下省下设的诸局数量较多,而到了隋炀帝时期只剩下符玺局。由此可见,门下省的职能呈现出从多元化向专业化的转变,故选A项。12345678910111213146.(2023吉林长白山一模)元代行省实行一署多员制:一署,是指行省督政区的官署只有一个,而不像两宋监司那样设置三四个,造成司分既异,各自为政;多员,是指一个行省官署由丞相、平章等六七位长贰正官组成,避免了唐代节度使一官专擅局面。这一体制()A.减少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B.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C.兼顾中央集权与行政效率D.体现了因俗而治特色C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由“不像两宋监司那样设置三四个,造成司分既异,各自为政”可知,这是提高行政效率的需要,由“避免了唐代节度使一官专擅局面”可知,这具有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所以一署多员制的体制设置兼顾了中央集权与行政效率,故选C项。12345678910111213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