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全面依法治国第七课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下一页上一页返回目录【课标要求】简述我国法治建设的成就;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网络串联·自主学习01下一页上一页返回目录国家生产方式社会秩序制定认可普遍约束力宪法公正司法法治保障法律法治法治体系法治国家中国共产党人民人人平等以德治国实际出发核心突破·命题探源02下一页上一页返回目录核心点一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一、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1.法律的重要地位(1)产生:法律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2)功能:法律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是实现国家职能的工具,它既维护公共管理秩序,也保障正常的社会生活。下一页上一页返回目录(3)发展:①在古代社会,法律确认和保护人剥削人的等级制度,特权阶层常常凌驾于法律之上。②近代以来,法治代替了人治,成为一种全新的国家治理方式。下一页上一页返回目录2.中国法治发展的历程(1)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古国,中华法系源远流长。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开始制定成文法,并通过铸刑鼎、书竹简等方式发布法律。西汉时期,儒家思想成为政治生活的主导思想,强调礼法结合。唐朝时,我国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封建法典,并为以后历代封建王朝所传承和发展。中华法系成为世界上独树一帜的法律文明,古老的中国为人类法治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下一页上一页返回目录(2)曲折的历程: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了改变国家和民族的苦难命运,一些仁人志士试图将近代西方国家的法治模式移植到中国,以实现变法图强的梦想。但由于各种历史原因,他们的努力最终归于失败。下一页上一页返回目录二、马克思主义是我国法治建设的理论基础1.法的产生、本质和决定性因素(1)产生: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逐步产生的。(2)本质:在阶级社会中,法反映的是该社会中在经济上、政治上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3)决定因素:法所反映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最终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生产方式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也是法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下一页上一页返回目录2.法的类型和功能(1)类型:人类历史上出现过四种历史类型的法,即奴隶制法、封建制法、资本主义法和社会主义法。(2)功能:法是维持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法反映并调整一定的社会关系,用规定权利和义务的方式规范人们的行为。法确认、保护和发展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3.法的创制和实施(1)创制: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制定和认可是国家创制法律规范的两种基本形式。(2)实施: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下一页上一页返回目录4.法的职能(1)政治职能:指法维护一定阶级统治的作用。(2)社会职能:指法管理一定社会公共事务的作用。下一页上一页返回目录【特别提醒】准确理解法的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的关系类别政治职能社会职能区别①体家政的性,确现国权质认统治的治地位。阶级统②被治镇压统的反抗。阶级③整治部调统阶级内系。关④基维护经济础①人社的基本生活维护类会件。条②展社生力。发会产③展社文化。发会④范某规些技指术标联系政治能是法的作用的核心,定社能,社能是政治职决会职会职能的基和体,二者是一的职础现统下一页上一页返回目录三、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①在现行宪法基础上,制定并完善了一大批法律、法规,法律体系日趋完备,实现了有法可依。②立法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和立法质量不断提高,法律的作用不断增强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通过建立健全科学完备的行政执法和司法体制,保证了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人权的法治保障取得巨大成就我国将人权保障贯穿法治建设的各个环节,使人权法治保障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下一页上一页返回目录√考向1马克思主义是我国法治建设的理论基础[典例1]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你们的观念本身是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