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目标梳理学习目标重点难点1.通过观察和实验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种类有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3.知道声速的大小与温度有关。教学重点:1.探究产生声音的条件;2.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3.声速大小与介质种类和温度的关系;4.生活中的回声现象及简单计算。教学难点:声音传播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知识梳理1.声音的产生(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振动停止,发声停止.(3)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4)发声体的振动可以被记录下来.注意:“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不能叙述为“振动停止,声音消失”,因为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而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在继续传播。2.声音的传播(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2)真空不能传声,太空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交谈.(3)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总结:(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没有振动的物体一定不会发声.(2)物体振动所发出的声音不一定能被人耳听见,人耳听见声音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①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必须在20Hz~20000Hz之间.②声源与人耳之间有传播的介质.③有正常的听觉系统.(3)声波可以同时在几种介质中传播.3.声速(1)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做声速.(2)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通常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传播得最慢.当声音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介质中同时传播时,其到达人耳的时间有差异.(3)声速的计算公式:v=.(4)声速与温度有关系.声音的传播速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变大.在1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4.回声产生的原因、条件和应用(1)产生的原因:声音的反射.(2)人耳能分辨回声的条件:反射回来的声音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否则,回声和原声混在一起使原声加强.根据v=,人耳要区分自己的原声和回声,人与障碍物间的距离至少是s=vt==17m.(3)回声的利用①利用回声测量发声体与障碍物间的距离.如声呐测海底的深度.②利用声音的反射来增强原声.在房间里说话声音比空旷的野外更为响亮。重点梳理【重点01】声音的产生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物理学中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注意:(1)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并没有消失,这是由于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出声音,而原来的振动发出的声音仍然继续向外传播。(2)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不能写成“震动”。(3)只有正在发声的物体才叫声源,一个能发生的物体,但没有正在发声,不能叫声源。2.常见声源的描述管乐器的声源:空气柱。例如笛子、箫、小号等;其他的还有温水瓶中加水发声现象;吹笔筒、吹瓶子等都是空气柱振动发声。弦乐器的声源:弦(琴弦)。例如吉他、二胡、古筝等。打击乐器的声源:以鼓面为例。鼓面的振动产生声音。【例1】小丽等同学“探究声音的产生”的装置如图所示,将系在细线上的乒乓球靠近音叉。(1)当小丽同学用小锤敲击音叉的时候,既能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又能观察到,通过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是。(2)乒乓球在实验中起到什么作用?.这种思维方法叫做。答案:(1)乒乓球被反复弹开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2)将微小实验现象放大转换法【重点02】声音的传播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一切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为介质来传播声音。通常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作为介质传播的;真空不能传声,所以月球上不能面对面交谈,声音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着。2.真空罩实验:实验现象描述:随着抽气机把玻璃罩中的空气抽走,电铃的声音逐渐减弱,当空气几乎被抽尽时,已经听不到声音;再次将空气充入玻璃罩中时,电铃声音又开始逐渐变大。实验结论:空气能传声,真空不能传声。实验方法:实验推理法(理想实验法)。由于实验操作过程中,受实验条件的限制,不可能把玻璃罩中的空气全部抽尽,所以只能通过声音的逐渐变小来推断真空不能传声,这种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叫做实验推理法。实验设计思想:通过制造一个有空气的环境与真空环境来对比的方式来说明空气能传声,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