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28页小升初语文阅读专题训练考点59课外阅读(四)——写人类阅读1、阅读短文,完成练习。邓稼先的故事①邓稼先从小就有爱国情怀。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爆发后,日本侵略者入侵京城。当时,日本侵略者有个规定:凡是中国百姓从日本哨兵面前走过,都要向其行鞠躬礼。当时的邓稼先虽然还不能完全明白这是怎么回事,但他知道这是一种侮辱,于是,他宁愿绕道走,也不去向侵略者行礼,以免自己的人格受到玷污。②那时,日本侵略者每占领一座中国城市,就强迫中国人去参加所谓的游行集会,庆贺他们的胜利;如果不去,就会被杀头。有一次,侵略者又逼迫市民和学生游行。邓稼先虽然很气愤,但又不能不去。当游行刚要开始的时候,他就扯碎..了日本人发给他的小纸旗,还觉得不解气,又把破碎的旗子扔.在地上,猛踩.一脚,这才感到心里扬眉吐气。但这一幕被一个穿便衣的特务看见了。特务找到校长,要校长交出这名学生。③校长知道这事是邓稼先干的,但出于对学生的爱护,把这件事搪塞过去了。后来,校长找到邓稼先的父亲,告诉他:“邓稼先已被人盯上,迟早会出危险的。万一被密报上去,就会落到日本人手中。为了他的安全,应该想办法让他离开这里。”④眼见事情已到了这个地步,父亲只得同意把儿子送到外地。临行前,家里准备了一顿丰盛的晚饭,但谁也吃不下去。父亲坐在一把木椅上,以从没有过的眼光看着这个儿子,很久才坚定地说:“儿子,你还年轻,正是学知识的时候。你出去之后,不要学文,像我一样,学文能对国家有多大用处呢?你一定要学科学。我们的国家之所以落后、贫穷、受人侵略,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国家的科学技术不如人。只有掌握了科学,才能更好地为国家作贡献啊!”⑤邓稼先把父亲的话深深地记在心里。就这样,邓稼先离开了京城,开始了新的求学历程。他始终牢记父亲的嘱托,抱着“科技救国”的信念,刻苦求学,走出了一条辉煌的成功之路。(有删改)(1)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欺侮——()侵犯——()贫困——()(2)短文主要写了关于邓稼先的哪些事情?()(多选)A.绕道而行,拒绝向日本人行礼。B.邓稼先向父亲说明自己留在北京很危险,于是被父亲送到了外地。C.离家求学。微信:JN23316第2页共28页D.扯碎日本人发的小纸旗。(3)说说画“”的句子表现出了邓稼先怎样的心情,写在下面的横线上。(4)读了这篇短文,我认为邓稼先是一个的人。(5)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邓稼先抱着“科技救国”的信念刻苦求学。作为一名小学生,我们可以为“爱国”做些什么呢?2、阅读短文,完成练习。①徐渭,字文长,号青藤老人,明代著名文学家。②徐文长多才多艺,在诗文、戏剧、书画等方面都有非常高的建树,与解缙、杨慎并称“明代三大才子”。③徐文长从小机敏过人,不畏强权,他的一系列逸闻趣事在绍兴和其他江南地区广为流传。④有一年春天,徐文长的伯父想考考孩子们的智力,就拿了两个装水的木桶,把十几个年纪差不多的小孩子领到一座又矮又小的竹桥旁边。他指着满满的两桶水对孩子们说:“孩子们,谁要是双脚不沾水,把这两桶水提过桥去,我就送他一件礼物。”⑤“好!”孩子们欢呼雀跃,但看看这座桥,就不吭声了。原来这座竹子编成的小桥,桥身贴着水面,既窄又软,人即使空着手走上去,也晃晃悠悠,仿佛时刻要压断它似的。⑥小徐文长略一思考,就脱下鞋,用两根绳子把桶系住,然后再小心地分别将水桶放到水里,就这样,他借助河水的浮力,提着两根绳子走过了竹桥。⑦伯父见状,便想用一个更难的法子难倒徐文长。他说:“既然你过了桥,答应给你的礼物我也已经准备好了。可你得按我的要求去取,否则还是拿不到礼物哟。”说着,他就把那件礼物系到一根长长的竹竿顶上,然后把竹竿竖了起来,告诉徐文长:“你只能自己去取这个礼物,不可以让楼上的人帮你,不能用凳子、梯子之类站到高处取,也不能把竹竿横下来取。”⑧这下徐文长肯定没法子了吧!伯父暗想。⑨没承想,小徐文长眼珠一转,马上就想出了取礼物的方法。只见他拿着竹竿一直走到一口井边,然后把竹竿竖着朝井里往下放,当竹竿的顶点快到井口时,他就顺利地拿到了那件礼物。⑩伯父见状,不禁连连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