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建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历史过程是不可逆的,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要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必须重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伪存真。——《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修订)史料实证核心素养史料是指能够记录或反映过去发生、存在过的事情的文字记载和一切物品,或者说,过去遗留下来的所有文字记载和物品都可以作为了解、认识历史的资料。史料的划分有很多种,大体可以分为四类:文献、实物、口述和图像。——《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修订)|解读》史料实证核心素养史学研究方法的基本途径:第一步,广集资料。第二步,对搜集到的史料进行整理和辨析。史料实证的五个重要原则:一是论从史出;二是,孤证不立;第三是,摆事实,讲道理;第四是,全面提高运用史料的能力;第五,注意挖掘史料背后的社会背景含义和特定的微观情境。——根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修订)|解读》史料实证的途径与原则基于证据的历史思维能力的具体表现一、判断史料的形式,如原始材料和二手材料,文献材料、实物材料和口碑材料,直接史料和间接史料,有意证据和无意证据,并知道不同形式的史料具有不同的价值。以载体为标准:文献材料、实物材料、口述材料、民俗史料;以产生时间为标准:原始材料和二手材料;以作者意图为标准:有意证据和无意证据。(一)根据载体史料分类1.实物史料:各类文物、古迹、遗址、建筑、碑刻、雕塑和绘画等;(1)价值:①可以订正史书,辨别文献资料记载的真伪(印证文献史料的部分内容);②弥补文献资料的不足,填补历史研究的空白。(2)局限:①多为片断性,并非能够反映历史的全貌和原貌;②需要历史实物与文献资料,以及其它各种历史资料进行综合印证,相互补充。(一)根据载体史料分类2.文献史料:(以文字形式出现)——从甲骨文到书籍如:史书、档案、地方志、家谱、日记、笔记、近代以来的报刊、杂志等。(1)价值:基本反映历史真实情况,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资料。(2)局限性:①无法反映前文字阶段的人类历史。②往往受到个人因素(立场、修养、感情好恶)、政治因素(政治权势篡改历史)、时代因素(研究方法、角度)的影响,需要综合、比较分析,去伪存真。(一)根据载体史料分类3、口述史料:人们以口相传的史事例如:神话、传说、史诗、民谣,近代以来的调查采访、回忆录、对话录等(1)口述史料价值:在史诗、神话、传说、故事当中,有大量艺术创造和虚构的情节会影响其史料价值(文艺作品使用类似);(2)局限:即使当事人回忆,由于主客观原因,也会不准确或不全面。因此,应慎重对待,尽量与其他史料结合使用。(一)根据载体史料分类4.民俗史料:民俗史料指历史上曾经存在过、且至今仍旧保存在人们生活中的社会风俗、民间习惯、文化传统等。(如: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1)价值:是文字史料、实物史料的重要补充,具有鲜活性、直观性、信息丰富性,是一种活的史料。(2)局限性:有传说性与虚假性,需要仔细甄别。第一手史料第二手史料历史人物、事件、现象发生的那个时代留下来的材料,特别是当事人和目击者提供的史料,直接反映了所研究对象的情况。原始资料后人对一手史料进行的研究或诠释,间接反映研究对象的情况。间接资料史料价值: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的界限不绝对;一手史料价值相比二手史料高,但不绝对。实物史料:一般是第一手;文献史料:第二手的居多;口述史料:辗转相传,更需要仔细甄别。(二)根据时间史料分类(三)根据目的史料分类1、有意史料:作者为了左右别人的认识而有意制造的史料(如官修史书或成文历史著述,回忆录或公开的报道、摄像等)2、无意史料:没有上述主观故意的情况下形成的史料(如官方留下的文书档案、军事文件等)有意和无意史料价值:有意史料经过作者的加工,带有主观故意的可能;无意史料的作者没有主观故意,记录时更接近历史事实。基于证据的历史思维能力的具体表现二、当看到历史教科书及各种历史著述中引用的史料时,习惯于查找史料的最初来源,判断史料的引用与解读是否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