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讲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内容索引010203强基础学考回归教材研考点主题精准突破练经典素养强化提升课程标准凝练要点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1强基础学考回归教材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开设工场经济功能学考转换回归教•材①链高考——明清高产作物的推广(2021福建卷,5)涉考据文献记载,乾隆年间,河南巡抚陈宏谋“募闽人种红薯”;江西大庾县知县余光璧也在当地大力推广种植并“告以种法”。上述史料可用来说明当时的传播。新农作物②补教材——新型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二、明至清中叶的文化理成治制治的工具学为统阶级维护专统1.理学的发展(1)程朱理学:获得官方尊崇后,逐渐失去活力①。(程朱理学的官学化使得明代在国家治理中苛以重典,大设厂卫等秘密组织,对个人精神的压制导致士大夫纷纷转向阳明心学,心学由此大盛)(2)陆王心学①代表人物:王守仁。②主张:以“”为核心理论;“良知”就是“天理”,往往被私欲遮蔽,需要重新发现、扩充和践行,以达到圣贤境界。③评价:强调,激励人们奋发立志;以自己的内心为准则,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带有主观唯心主义倾向。致良知主观能动性2.明清之际的思想(1)李贽:提倡,蔑视权威和教条,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2)黄宗羲:严厉抨击君主专制制度②,反对重农抑商,提出“”。以世致用的明旨趣经鲜,朴的考据方法实归纳,一代开风气(3)顾炎武和王夫之:对的政治制度进行批判,提出一些重要见解。个性自由工商皆本高度集权3.小说与戏曲商品经济章回体讽刺道光4.传统科技入段进总结阶,始西方知并开学习识(1)李时珍的《》、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和宋应星的《》分别在各自领域进行了总结。(2)徐弘祖的《》是一部地理和地质学名著。5.西学东渐三段经历个阶:明末初、期、民初年清晚清时国(1)明朝后期起,意大利人等来中国传教的同时,在一定范围内也传播了西方科技知识。(2)清朝前期,传教士运用欧洲测绘技术,帮助清廷绘制了较为精确的全国地图。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徐霞客游记利玛窦学考转换回归教•材①链高考——明代理学的僵化(2021江苏卷,4)涉考明代中叶,很多文学家大力推崇抒情写景的盛唐诗风,认为诗当“畅达情丝、感发志气”,概评“宋人主理作理语,于是薄风云月露,一切铲去不为”,使人不复知诗,这说明当时诗歌力图突破束缚。②链高考——黄宗羲的思想(2020海南卷,5)涉考《明夷待访录》载:“古者不传子而传贤,其视天子之位去留犹夫宰相也。其后天子传子,宰相不传子。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则天子亦不失传贤之意。”这一论述表明该书作者倾向于。理学限制君权③析概念——市民阶层和市民文化唐宋以来,工商业经济的空前繁荣和城市人口的高度集中,以商人、百工、城市平民为主体的市民阶层逐步壮大,社会影响日益扩大。市民阶层所要求的商业社会的原则和封建传统体系产生冲突,既有经济基础的矛盾,又表现在上层建筑方面,从而影响到社会的整体风貌。2研考点主题精准突破主题一传统经济中的曙光——明清经济的新发展主旨精要:明清时期经济进入高速发展的时期,其中以丝织业的发展最为突出,多层次的市场逐渐形成,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进步都极大地增强了新的经营方式的力量,经济基础的变化冲击了封建制度的根基,引发社会上一系列的变化。史料探究视角1农耕文明下的经济新现象材料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使许多耕地可改种棉花、蚕桑等经济作物。在松江府,妇女们“晨抱棉纱入市,易木棉花以归,机杼轧轧,有通宵不寐者”①,催生枫泾镇成为棉纺业专业市镇。随着工商业市镇的勃兴,市民阶层②形成,明代阶级结构发生新变化。史读①体现了农产品商品化趋势②主要是指平民等级中的商人与手工业者【思考】根据材料,归纳明朝中后期农业和手工业领域出现的新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答案新变化:高产农作物的传入;粮食产量增长;经济作物大量种植;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家庭手工业日益市场化;工商业市镇大量兴起。影响:推动人口增加,缓解人地矛盾;促进新的经营方式出现;推动市民阶层的壮大;对封建制度起到一定的瓦解作用;推动新的社会思潮出现。视角2走向世界的明清对外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