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讲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内容索引010203强基础学考回归教材研考点主题精准突破练经典素养强化提升课程标准凝练要点1.了解20世纪50—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和伟大成就,认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及教训2.理解政治、经济、外交、国防等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所具有的开创性、奠基性意义3.了解和感悟这一时期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4.了解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贡献,认识毛泽东思想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1强基础学考回归教材一、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前进1.中共八大(1956年)(1)主要内容①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②主要任务: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2)意义:这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经济文化工业国2.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思想(1)内容:把正确处理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2)影响:为认识中国基本国情奠定了理论基础。但反右派斗争被严重扩大化了。3.探索中的失误(1)表现:总路线、“”和人民公社化运动。(2)影响①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但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②年,我国经济发生了严重困难。人民内部矛盾大跃进1959年至19614.政策调整(1)目的:克服困难,恢复经济发展。(2)概况①1961年1月,对国民经济实行“、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②1962年初,召开七千人大会,比较深入地总结了经验。③1964年,提出建设“”的伟大目标。(3)结果:1962年下半年到1965年,国民经济稳步增长①。(该时期的调整旨在实施经济结构调整,加强工业化进程,提高工业和农业生产能力)调整四个现代化5.“文化大革命”以阶级斗争为纲二、伟大的建设成就1.主要成就原子弹中美2.意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都具有开创性、的意义,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道路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奠基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考转换回归教•材①链高考——社会主义经济建设(2019海南卷,12)1963—1965年,中国农业总产值平均年增长约11%;轻工业产值从404亿元增加到703亿元;燃料、原材料工业建设的步伐加快。上述变化反映了取得了显著成就。②链高考——新中国的科技成就(2022江苏卷,11)据袁隆平回忆,位于井冈山南麓的桂东县是全国率先推广种植杂交水稻的地区之一。1975年全县仅试种水稻98.88亩,次年便在全县迅速推开。当地民谣传唱:“层层梯田持山腰,银河两岸种杂交。”这反映了当地提高的迫切愿望。国民经济调整粮食产量③补教材——“七千人大会”1962年,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县委及以上的各级党委主要负责人7000余人,因此这次大会又称“七千人大会”。大会初步总结了“大跃进”以来党在经济建设工作中的基本经验教训;动员全党贯彻八字方针,切实抓好国民经济的调整工作等。这次大会对统一全党认识,纠正经济工作中“左”的错误,克服经济困难起了积极作用。④探观点——八字方针的核心八字方针的核心是调整,主要是调整农、轻、重之间的比例关系,尽可能提高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速度,适当控制重工业特别是钢铁工业的发展速度,同时适当缩小基本建设的规模,使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得到统筹兼顾,全面安排。⑤析概念——三线建设20世纪60年代前期,面对日趋紧张的国际形势和美、苏日益严峻的战争威胁,党中央、毛泽东作出重大战略决策: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战略布局考虑,将全国划分为一、二、三线,将建设的重点放在西南、西北。“备战、备荒、为人民”成为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三线建设是推进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步骤,对于提高国家的国防能力和改善我国国民经济布局,推进中西部落后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研考点主题精准突破主题一曲折性与前进性——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主旨精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确立以后,中国共产党对在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进行了艰辛的探索,这一探索具有重要意义,也留下了深刻的经验教训。中国共产党在这一艰辛探索中形成的关于社会主义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