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23文意理解简答——精细筛选,分层概括复习目标1.把握文意理解简答题的常见命题角度。2.掌握文意理解简答题的解题方法。链接高考卷别题干表述设题角度命题特点2023新课标Ⅰ卷子鲋用以批驳韩非的事实依据是什么?(3分)概括事实依据①考查内容重在事件和人物行为原因、人物性格特点。以分析原因为主。②只要求简单理解概括文意,不要求深入分析。答案要求精练、全面。③第14题考查考生理解、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三年设题方式根据文本不同有所不同,考点未变。④题型回归教材,关注教材。如:2023年新课标Ⅰ卷第14题针对两则材料设题,要求考生进行比较阅读、批判性阅读,思考子鲋在批驳韩非时如何抓住其论述的关键漏洞。巧妙地关联了选择性必修上册“逻辑的力量”单元,考查逻辑思辨力。2023新课标Ⅱ卷材料二中,李靖认为淝水之战苻坚失败的原因有哪些?(3分)概括事件原因2022新高考Ⅰ卷孟尝君前往赵国、燕国借兵救魏,所采用的游说策略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3分)比较策略不同卷别题干表述设题角度命题特点2022新高考Ⅱ卷《后汉书·吴汉传》用孔子的“刚毅木讷近仁”一语来赞誉吴汉,请简要概述吴汉的刚毅与木讷之处。(3分)概括人物特点①考查内容重在事件和人物行为原因、人物性格特点。以分析原因为主。②只要求简单理解概括文意,不要求深入分析。答案要求精练、全面。③第14题考查考生理解、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三年设题方式根据文本不同有所不同,考点未变。④题型回归教材,关注教材。如:2023年新课标Ⅰ卷第14题针对两则材料设题,要求考生进行比较阅读、批判性阅读,思考子鲋在批驳韩非时如何抓住其论述的关键漏洞。巧妙地关联了选择性必修上册“逻辑的力量”单元,考查逻辑思辨力。2021新高考Ⅰ卷文末《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评价说“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这句话说的是什么道理?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3分)理解作者观点2021新高考Ⅱ卷文中说到“边境之间,稍得休息”,具体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3分)概括事件原因就文言文中某一行为或结果要求考生结合文本追溯原因,命题角度灵活多样。1.概括主要人物做某事成功的原因;2.概括人们怀念主要人物的原因;3.概括某种道理形成的理由;4.概括作者写作的理由。分析概括事理和事件的原因答题思路1.精准审题,明确答题角度。产生某种结果的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有主观原因又有客观原因,有主要原因又有次要原因,有外在原因又有内在原因。答题的关键点自然在于自身原因,兼及客观原因、外部原因。另外,如果涉及文章自身,自然要关注文章的思路、结构及手法等方面的理由。2.理清层次,搜寻关键信息。在文中寻找理由文字时,对于要点较集中的说理文字(尤其是长句子),特别要分清层次,提取关键词语,并将其转换为答案。3.分清因果,理顺逻辑关系。在形成初步答案后可以用因果法验证,一是可以检查理由与结果之间是否合理;二是看看答案表述是否与结果保持一致,必要时可以调整答案表述形式。[边练边悟]1.(2023·济南5月质检)阅读下面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古人云‘君犹器也,人犹水也,方圆在于器,不在于水’。”故尧、舜率天下以仁,而人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而人从之。下之所行,皆从上之所好。至如梁武帝父子,志尚浮华,惟好释氏、老氏之教;武帝末年,频幸同泰寺,亲讲佛经,百寮皆大冠高履,乘车扈从,终日谈论苦空,未尝以军国典章为意。及侯景率兵向阙,尚书郎已下,多不解乘马,狼狈步走,死者相继于道路。武帝及简文卒被侯景幽逼而死。”(节选自《贞观政要·慎所好》)唐太宗认为君主一定要谨慎对待自己的爱好,他这样认为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下文加以概括。答案①从君臣关系来看:国君的言行对臣民是有示范、引导作用的,居上位的人有什么爱好,便会影响下面的臣子、百姓,从而在社会上形成相应的风气。②从后果来看:如果追求自己的爱好不当,会身死国灭,造成灾难性的后果。解析题干要求分析唐太宗认为君主一定要谨慎对待自己的爱好的原因,考生可以在文中找到唐太宗说的话,接着具体分析。由唐太宗引用的古人的话“君犹器也,人犹水也,方圆在于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