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24命制错误选项的八大设误点——理解诗意,洞悉陷阱复习目标1.了解古代诗歌选择题常见设误类型。2.准确辨析选项。1.诗句意思理解错误理解诗句的方法命题者往往故意曲解某个词语或句子的意思,如望文生义、以今律古等。对此,考生应在总体把握诗歌主要内容的基础上,逐字逐句理解诗句。(1)关注关键词。古诗中有大量词语为古今异义词,解读时要充分调动积累,联系语境,以求精确理解。(2)注意特殊句。注意诗歌的特殊语言现象,注意句式倒装、词语省略等句式,联系语境,梳理诗句间的语义关系。(3)翻译分析法。关注选项中的“意谓”“状写”“描绘”等词,避免因为词句翻译不准造成理解的失误。(4)整体分析法。回归到诗歌本身,从整体上把握写作对象。关注景物描写的时节、地点、特点,关注事件、人物、动作或评价。[边练边悟]1.(2022·新高考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魏了翁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村村箫鼓家家笛。祈麦祈蚕,来趁元正七。翁前子后孙扶掖。商行贾坐农耕织。须知此意无今昔。会得为人,日日是人日。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人在人日约朋友去南山探春,但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B.在人日这天吹打奏乐,祈盼农桑丰收,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C.这首词以朴实的笔触描绘当时农村的风俗景况,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D.词人以议论入词,能够做到情由境出,情至论随,全词并无生硬之感。A解析A项,“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表述有误。原诗中,“人情苦向南山觅”中的“苦”字有“竭力”“执着”之意,表现人们对春色的喜爱。2.意象、意境分析错误命题人往往故意曲解诗歌中的意象,故意将诗歌创设的意境随意引申、任意拔高,考生往往因陶醉于生动优美的表述而忽略对杂糅在正确表述中的错误点的排查。正确分析意象、意境(1)深入体味写景句本身,敏锐感知并精确地表达其特点或氛围。(2)联系语境,着眼于整首诗的情感基调,切忌孤立地理解诗句。[边练边悟]2.(2022·北京)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病柏①杜甫有柏生崇冈,童童状车盖。偃蹇龙虎姿,主当风云会。神明依正直,故老多再拜。岂知千年根,中路颜色坏②。出非不得地③,蟠据亦高大。岁寒忽无凭,日夜柯叶改。丹凤领九雏,哀鸣翔其外。鸱鸮志意满④,养子穿穴内。客从何乡来,伫立久吁怪。静求元精理⑤,浩荡难倚赖。【注】①此诗作于上元二年(761)秋,杜甫时居成都草堂。②中路:中途。③出:生长。④鸱鸮:猫头鹰。⑤元精理:事物根本的道理。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善用比兴手法,此诗中的病柏与刘禹锡“病树前头万木春”有相同的寄托。B.文似看山不喜平,此诗运用转笔形成了诗意的转折,其色调也从明朗转为黯淡。C.杜甫借物抒怀,用柏树的“蟠据亦高大”之姿隐喻了当时藩镇的龙盘虎踞之势。D.此诗情感复杂而深沉,既有对现实的不满,也有对未来的希望,可谓沉郁顿挫。C解析C项“隐喻了当时藩镇的龙盘虎踞之势”错误,该项对“病柏”的象征意义解说不当。“蟠据亦高大”形容的是衰时之柏,借以隐喻家国衰落。3.技巧手法分析错误命题者设置选项时,常常故意混淆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如把动态说成静态,把比喻说成借代,将借景抒情说成直抒胸臆等。有时也把一些常见的诗歌常识弄混来设置错误选项。准确分析技巧手法(1)凡是有表达技巧的选项要特别关注,要慢读细品诗句,找到切实的依据,再进行判断。(2)切不可脱离诗句而只看选项,以命题人的理解代替自己的理解,以免被命题人诱导而选错答案。[边练边悟]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送元范赴省①王十朋清峭霜天振羽翰,共观一鹗气轩轩。愿将拄腹书千卷,尽作忧时策万言。请系单于同太傅②,不阿人主异公孙③。龙头素是君家物,又见传呼贾状元④。【注】①赴省:赴京应试。②系单于:语出西汉终军“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太傅:贾谊,曾任长沙王、梁怀王太傅。③公孙:公孙弘,汉武帝时丞相。④自注“国朝贾黯、贾安宅皆状元。”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起笔不凡,有将元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