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33诗歌比较阅读鉴赏——析同辨异,联想迁移复习目标1.分析诗歌比较的角度,理解诗歌内容。2.掌握比较鉴赏诗歌的方法。在近年的古代诗歌的鉴赏题目中,比较鉴赏因其更有利于考查思辨能力和比较分析能力而逐渐成为新宠。从大方面看,比较鉴赏题一般从“求同”“求异”两个方面来设计问题;从小方面看,可以从诗歌的体裁、题材、形象、语言、感情、思想内容、表达技巧等方面设题。考向一诗歌形象异同比较对于诗歌形象的对比鉴赏,往往着眼于不同诗歌选用的同一意象(形象),但是这个意象又拥有不同的内涵,承载着不同的情感内容。形象异同比较有两个层面:一是形象内涵、特点的异同比较,二是形象作用的异同比较。形象内涵、特点的异同比较集中在两方面:一方面是意象(主要指景象和物象)内涵比较,一方面是人物形象特点的分析比较。对于前者,先要看意象选取上有何不同,再看意象在自身特点与表情达意两方面的异同,或者表层义与深层义有何异同;对于后者,要注意从外在形象与内在性格品质两方面比较,兼及人物身份的比较。形象异同题大都是“求异”比较,这是答题需要注意的地方。形象作用的异同主要从写景、状物、造境、抒情、结构等方面解答。释义诗歌形象的对比鉴赏往往着眼于不同诗歌选用的同一形象(意象),但是这个形象(意象)又具有不同的内涵,承载着不同的情感内容。有不同诗歌对相同意象的比较、不同诗歌对同一意象(景、物、人、事)描写优劣的比较。解题方法第一步:审题干,明方向明确题目比较的具体方向,一是弄清比较的对象,是比较人物形象,还是比较物象;二是弄清比较形象哪方面的特点;三是弄清是比较相同之处,还是比较相异之处,还是二者皆比。第二步:找意象,品内涵找出诗歌中刻画意象的词句,看其刻画了意象怎样的特点和蕴含了怎样的思想情感。第三步:做整合,规范答按照同类合并的方式将品味到的意象特征合并,然后选用术语分点分条作答。答题规范这两首诗都写了××形象(意象);前者侧重写了××,抒发了××情感,而后者则着重写了××,抒发了××情感。[边练边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村行杜牧春半南阳西,柔桑过村坞。娉娉垂柳风,点点回塘雨。蓑唱牧牛儿,篱窥蒨裙女。半湿解征衫,主人馈鸡黍。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解析B.“农家女隔篱窥看行人及山村春景的神态”错,“蓑唱牧牛儿,篱窥蒨裙女”意思是披着蓑衣的牧童正在唱歌,隔着篱笆可窥及篱内村女绚丽的衣裙。放牛娃唱着动听的歌,给人以听觉上的美感;从外边可以窥及篱内村女绚丽的衣裙,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用人物的风情动态美去表现农村的人情美。A.诗前两联写景,动态地展现了农村仲春时节的美好春光,巧妙地呼应了诗题。B.颈联刻画了牧童愉快歌唱的细节和农家女隔篱窥看行人及山村春景的神态,充满了田园生活气息。C.尾联以行客解湿衣衫,在村里歇脚,农人用“鸡黍”招待行客这一场景,表现了淳朴的人情。D.本诗不是静止的田园画,而是动态的春光图。着一“行”字,带动全篇,既是一次视听盛宴,又给人以味觉、触觉上的享受。2.本诗尾联与孟浩然《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都用了“鸡黍”这一意象,请结合诗歌,从结构技巧的角度分析两者的不同。解析①孟诗中“鸡黍”出现在首联“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意思是老朋友准备丰盛的饭菜,邀请我到他田舍做客,由此引出下文,为描写田园风光和农家生活蓄势、张本:“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写翠绿的树林围绕着村落,一脉青山在城郭外隐隐横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写推开窗户面对谷场菜园,共饮美酒,闲谈农务,体现出浓烈的乡村风味和劳动生产的气息。②杜诗的“鸡黍”出现在尾联“半湿解征衫,主人馈鸡黍”,意思是我走进农家脱下半湿的衣裳,主人摆出丰盛的饭菜招待我。与前三联构成一幅淳朴的画卷,仲春季节,南阳之西,一派大好春光。美时,美地,美景,在“春半南阳西”中,隐约而至。遍村柔桑,欣欣向荣,着一“过”字,境界全出。“柔桑过村坞”,在动态中,柔桑生长的姿态和鲜嫩的形状,活现在眼前,这就把春天的乡村,点缀得更美。加之垂柳扶风,娉娉袅袅,春雨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