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40观点评价与情境探究(创新考法)——合理评价,关注情境复习目标1.强化对信息类文本的情景化设置训练。2.掌握观点探究与迁移的答题要领。链接高考卷别题干表述设题角度命题特点2022新高考Ⅰ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现已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处理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的黄金准则。请结合材料一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4分)观点迁移运用题目围绕观点探究和迁移运用进行设置。把握信息类文本选材的共同特点,又要关注具体内容的差异性,从篇、段、句、词等宏观到微观深入文本,完成任务,解答问题。2022新高考Ⅱ卷评价一部中国典籍译本是否优秀,可以有哪些标准?请结合材料进行概括。(6分)观点探究2021新高考Ⅰ卷嵇康诗有“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一句,顾恺之说画“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分)观点迁移运用2021新高考Ⅱ卷互联网上,有年轻人为炫耀技术故意在网络植入病毒,导致病毒传播。请根据文章,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看法。(4分)观点探究考向一观点运用题——评价文本的观点与情感倾向【教考衔接】角度1探究思维方式1.在《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中,屠呦呦从中国古代典籍中找到灵感,转换研究思路,最终取得突破;在《中国建筑的特征》中,梁思成从整体的视角概括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又借用语言学的概念来进行归纳……细读这两篇课文,谈谈其中蕴含的科学思维方式带给你的启发。[思路提示]该题目要求学生思考课文中蕴含的科学思维方式带来的启发。屠呦呦认真比对文献记载与实验操作之间的差异,发现现代实验的提取方式与古代的提取方式不同,正是这“不同”的发现,使得研究出现了转机,最终取得突破。这里涉及的科学思维方式就是“求异法”。梁思成用语言学的概念来归纳总结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以“文法”和“词汇”来说明建筑上的惯例、法式和构件、因素,以“可译性”来阐明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建筑,实现了同样的目的,表达了同样的情感。这里涉及的科学思维方式就是“类比法”。角度2探究论述文“思辨”与“诗意”的统一2.梳理必修上册第六单元六篇文章的论述与分析的特点,思考它们是如何体现”理性思辨”和“诗意之美”的有机统一的。[思路提示]解答此题可以先梳理作者层层剖析错误现象的思路,理解作者是如何有针对性地提出观点的;然后从论证方法和语言表达特色的角度,思考作者是如何把深刻的思辨说理和灵动的语言文字有机结合,使得理性的思辨语言富有文学韵味的。【掌握解题通法】[边练边悟]1.(2021·新高考Ⅱ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文本见“学案37·考向二·边练边悟”)互联网上,有年轻人为炫耀技术故意在网络植入病毒,导致病毒传播。请根据文章,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看法。【解题思维】第一步:审清情境,明确答题方向题干中有“看法”“解决”“措施”等字眼,题干中隐含着看法、对策等信息。[情境]有年轻人为炫耀技术故意在网络植入病毒,导致病毒传播。[任务]要求对这种现象发表看法。探究的依据是文本所阐述的某些观点。第二步:综合阅读,建立题文关联第三步:定点作答,依照文本分析材料的主要内容是“五不”原则、“四意识”,但是组织答案时一定要弄清楚题目中的问题具体关联哪些方面,既要从大方面抓住基本理论,也要抓准体现观点的关键词,分条组织要点。答案①违背了“五不”原则中“不伤害”的底线要求。②缺乏积极网络行为的基准意识,如缺乏“反身意识”“价值意识”等。考向二情境探究题——理解文本的观点并迁移运用【教考衔接】角度3联系自身经验,理解文本观点3.概括三篇文章《修辞立其诚》《怜悯是人的天性》《人应当坚持正义》的主要观点,并说说这些观点之间的联系。结合课文,联系下列材料和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你对人性的理解,或谈谈做人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①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礼记·中庸》)②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孟子·告子上》)③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思路提示]第一问,要在深入理解文章的基础上,把握三篇文章的观点。如《修辞立其诚》可分层提取文章观点;《怜悯是人的天性》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