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44分析叙述视角、叙述人称和叙述腔调(热点考法)——抓叙事特征,析叙述效果小说作为叙事性文学,叙事的切入角度、视角变化、方式、技巧以及节奏等腾挪跌宕之处甚多,理应得到我们的重视,而不仅仅只是把“叙事”当作与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相并列的表达方式。小说叙事艺术与情节手法有交叉重复之处,但从高考命题来看,把它单独独立出来复习十分必要。复习目标1.掌握小说叙事方面的知识,重点是叙述人称与叙述视角。2.学会分析小说叙事的特点,并能够掌握答题要点。链接高考卷别篇名题干表述设题角度命题特点2021新高考Ⅰ卷《石门阵》王木匠讲石门阵时,多处使用反复手法,这种讲述方法有什么效果?(4分)反复式叙事①小说叙事艺术分析是近几年高考的命题热点。②高考考查有单一与综合两个角度,以前者为主。单一考查主要放在文本的某一叙事方式及特征上。③命题者一般先给出叙事方式,重在分析“作用”“效果”。2019浙江卷《呼兰河传(节选)》分析本文叙述上的特征。(6分)综合分析2018全国Ⅰ卷《赵一曼女士》小说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时空交织式叙事2014全国Ⅰ卷《古渡头》作品是怎样叙述渡夫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综合分析考向一叙述视角1.叙述视角(1)《百合花》有限视角、革命战士视角、女性视角。①有限视角能充分激发读者的阅读能动性,也能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让读者去推理、评判。②作为一名革命战士,党的教育和领导使“我”自然具备了意识形态眼光。③女性视角决定了叙事重“细节”与“抒情”。(2)《变形记》全知视角、格里高尔的有限视角。①小说讲述主要情节时采用全知的第三人称视角,拉开与读者的距离,客观、冷静、不动声色地叙述。②穿插运用格里高尔的视角,通过他去观察环境和他人,表现他本人的心理体验。这一视角聚焦于人物内心复杂的心理活动,让读者得以深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并通过这种有限视角获得真切的阅读感受。③两种视角同时并存,时而错落,时而叠合,贯串整个事件的叙述,带来一种奇妙的审美感受。(3)《祝福》①主视角(第一人称“我”——有限视角)。②副视角(第三人称卫老婆子——全知视角)。③祥林嫂自己以及其他叙述者。a.采用叙事主人公和相关人物多语叙事的方式,连缀每段叙事的线索,这既能对整个事件起到组织和引导的作用,又能把主体事件的碎片缝合得天衣无缝,生动而完美地展现事件的原初形态。b.多语叙事的方式呈现出更强的立体感和多面性,使作品呈现多声部、多角度的叙事形态,“我”的声音逐渐隐没在多语叙事的声音中,其在主体事件中的位置也不断降低。c.文中“我”的作用:“我”是主要叙事者,叙述了“我”“回乡——离乡”的主要故事;“我”是作品的人物,表达了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对底层百姓既同情又无可奈何的主题。d.文中“卫老婆子”的作用:直接叙述和转述祥林嫂的故事,推动了故事的发展。(4)《大卫·科波菲尔》童年视角。①可以表现“我”的率真并让读者见到一个童工的真实遭遇。②弊端:受这一视角的身份限制,有些故事背景不是“我”能表达出来的。2.“全知视角”与“有限视角”的区别(1)全知视角:①了解所有线索、发展和结局;②洞察所有人物的心理及过去、现在和未来;③对所有人物随时随地进行情感判断和道德评价;④叙事者是局外人,控制读者情感,读者被动接受。(2)有限视角:①遮蔽作者意图,隐藏某些情节;②根据需要时而抒发感慨,发表见解;③叙事者是局内人,放纵读者情感,读者主动接受;④留给读者充分的想象空间去推理、判断和评价。3.叙述人称与叙述视角的注意点(1)叙述人称与叙述视角不可简单对应。第三人称主要是全知视角,也可能是有限视角。第二人称算不上叙述角度,虽然“你”是小说中的人物,但故事的叙述者却不是“你”,而是从“我”或“他”的角度看你,是从“我”或“他”的视角来讲故事。第二人称拉近了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2)叙述人称与叙述视角是交叉而变化的。①人称变换:a.从“你”到“我”,增加真实性,使人如临其境,有时有自嘲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