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总复习课件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四古代诗歌鉴赏命题探究考向分析古代诗歌鉴赏是高考必考题。综合近三年新高考Ⅰ卷、Ⅱ卷考情可以发现:①所选诗歌多为名家非名作或非名家的名作。②所选诗歌皆为唐宋诗词,唐代的和宋代的出现次数几乎相等。③所选诗歌几乎全为诗,只有一首宋词。④所选诗歌题材丰富,涉及答友、送别、教子等,其共同特征可概括为即景(事)抒情(怀)。⑤设题重点考查鉴赏表达技巧和评价思想情感,鉴赏形象、语言的题目较少。⑥所设题目均为单首诗歌的鉴赏,没有对比鉴赏题考向分析从考点分布来看,近三年新高考Ⅰ卷、Ⅱ卷对“古代诗歌鉴赏”这一考点的考查可以进一步细分为若干子考点,具体如下:1.鉴赏诗歌形象:(1)鉴赏人物形象;(2)鉴赏景物形象;(3)鉴赏事物形象2.鉴赏诗歌语言:(1)理解关键词句;(2)鉴赏语言风格3.鉴赏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结构技巧4.评价诗歌内容5.评价作者的思想感情6.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题型分布从题型分布来看,近三年新高考Ⅰ卷、Ⅱ卷对“古代诗歌鉴赏”这一考点的考查题型有选择题和主观简答题各一道,前者3分,后者6分,共9分(续表)高考演练一、(2023年新高考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答友人论学林希逸【注释】①:注笺释。里指典。这研读经②曾:孔子的弟颜子曾和回。参颜③山:南宋者鹤学魏了翁,山。号鹤逐字笺①,逢人曾来学转难个个说颜②。那知落皮毛,不在流口耳。剥处传间要自求印可,仙待丹。禅参须亲炼还花担上看桃李,此吾今山卖语忆鹤③。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首联描述了当时人们不畏艰难、努力学习圣人之道的学术风气。B.诗人认为,“皮毛”之下精要思想的获得,不能简单依靠口耳相传。C.颈联中使用“自”“亲”二字,以强调要获得真正学识必须亲自钻研。D.诗人采用类比等方法阐明他的治学主张,使其浅近明白、通俗易懂。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语言、手法的能力。A项“不畏艰难、努力学习圣人之道的学术风气”错误。“学转难”表明用“逐字笺”的学习方法难以理解经典真谛,且“逢人个个说曾颜”也并非指努力学习圣人之道,而是讽刺当下人们对圣人之道的学习流于表面。故选A。答案:A2.诗的尾联提到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结合本诗主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把握诗歌主题的能力。由题干可知,首先要把握魏了翁名言的意思。“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是说在树头枝底观赏桃李,才能体会到其活泼的精神状态。接着把握本诗尾联的内容并结合诗歌的主题来谈自己的理解。“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是说大家在肩挑的担子上观看鲜花,在喧闹的酒楼上欣赏音乐,根本想象不到桃李绽放的盛况,也不可能体会到丝竹管弦的精妙。结合诗歌的标题“答友人论学”可知,此处用“看桃李”来喻指做学问,以“树头枝底”来喻指学问的本原,诗人以此说明要想获得学问的真谛需要回归本原,这就如同观赏桃李,卖花担上的桃李虽美,但离开“树头枝底”,没有了活力,唯有到树头枝底才能体会到其活泼的精神状态。答案:①卖花担上的桃李虽然也缤纷绚烂,但活力已经不再。②唯有回归本原,方能获得学问真谛,就如同在树头枝底欣赏桃李,方能体会到其活泼的精神。醉落魄·人日①南山约应提刑懋之二、(2022年新高考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魏了翁无春色。人情苦向南山。村村鼓家家笛。祈祈蚕,边觅箫麦趁元正七。来翁前子后扶掖。商行坐耕。知此意无今昔。得孙贾农织须会人,日日是人日。为【注释】①人日:旧俗以正月初七日人日。农历为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人在人日约朋友去南山探春,但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B.在人日这天吹打奏乐,祈盼农桑丰收,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C.这首词以朴实的笔触描绘当时农村的风俗景况,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D.词人以议论入词,能够做到情由境出,情至论随,全词并无生硬之感。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A项“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