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九整本书阅读2025年高考专题复习清单1《乡土中国》一、核心概念1.熟人社会:因见证了每个人的生长过程从而使人和人、人和物形成了最为熟悉的社会关系的村落式社会形态。2.面对面的社群:指天天见面、生活上互相合作的熟人社群。它是由于人们终日面对面相处而形成直接交流会意、有时甚至不用语言这一媒介的社区形态。乡土社会就是一个面对面的社群。3.地缘社会:没有血缘关系的人所结成的地方社群,成员之间的联系是纯粹的地缘联系。地缘属于可以“当场清算”“不必讲人情”的关系,是契约社会的基础,是从商业里发展出来的社会关系。4.差序格局:乡土社会里的人际关系是以个人为中心、依据私人关系向外不断延伸而形成的、可以自由伸缩变化的、具有差等次序的关系圈,这种社会格局就是差序格局。5.团体格局:团体由若干人组成,界限明确,层次清晰,内部成员地位平等,且相互独立,由若干此类团体构成的现代社会格局,即为团体格局。基础知识清单6.无讼:乡土社会不主张通过诉讼来解决纠纷,而是依循传统的礼治秩序进行调解,是一种教育过程,维持礼治秩序的理想手段是教化,而非折狱。在无讼社会中,村民们认为打官司意味着外在的教化不够,内在的修身克己没有做好,是可羞之事。7.横暴权力:发生在阶级斗争里的以自己的意志驱使被支配者而带有压迫性质的权力。8.同意权力:社会分工使每个人都需遵守大家同意分配的工作,且各人都有维持各人工作的义务,并赋有相互监督的权力。故而在社会契约的基础上共同授权产生了同意权力。9.无为政治:乡土社会因不具备横暴权力所追求的经济效益、也不具有同意权力所要求的分工体系而形成的微弱和松弛的“统治”形态。二、整体框架三、章节提要1.《乡土本色》:本篇是全书的总论,开篇即提出“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这一论断。这“乡土性”带有三方面的特点:其一,“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其二,不流动性;其三,熟人社会。2.《文字下乡》:本篇与下一篇分析“熟人社会”的基本内涵。本篇阐述了传情达意的空间之隔,指出在熟人社会中表情、动作和声音等都能很好地起到传情达意的作用,文字就未免有些多余。3.《再论文字下乡》:本篇着眼于时间上的阻隔:一是个人的今昔之隔,二是社会的世代之隔。乡土社会的特点是“不流动”,因此从时间格局来看,乡土社会也没有文字的需求。4.《差序格局》:本篇讨论社会结构的格局。西洋社会是团体格局,乡土社会是差序格局。5.《系维着私人的道德》:本篇完善了“差序格局”的含义:“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差序格局与团体格局的差别引起了不同的道德观念。团体格局中的道德观念建筑在团体和个人的关系上,差序格局中的道德观念的出发点是自己。乡土社会中的道德是系维着私人的道德。6.《家族》:本篇从结构上说明中西方“家”的区别。中国乡土社会的基本社群是“小家族”,而西方是“家庭”前者的结构是单系的、纵向的(以父子传承为主轴)、长期的(生育任务完成后,还有其他任务)而又复杂的。后者是横向的(以夫妇为主轴)、临时的(孩子成年后,生育的任务就已经完成,不具有其他的功能)和简单的。7.《男女有别》:从社会关系的角度来看,感情的激动引起破坏和创造,感情的淡漠带来稳定。因此在追求稳定的乡土社会中,两性关系这一可能造成破坏性的因素必须被遏制,因此有了“男女有别”——认定男女间不必求同,不必了解彼此或寻求心理上的契洽。8.《礼治秩序》:乡土社会没有“法”,却有“礼治”。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它正是与乡土社会的“差局”相互配合适应的。现代社会变化过于迅速,“传统”不会代代适用,因此很快会被摒弃。9.《无讼》:本篇论述乡土社会为什么追求“无讼”。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礼治是对规矩的服膺,理想状态是每个人自觉地认同和遵守规矩,内化为良心和习惯,不必有外在监督。在乡土社会中,最理想的维持秩序的手段也是教化而非打官司。10.《无为政治》:对权力的传统看法有两种:一种是建立在社会冲突之上的“横暴权力”,一种是建立在社会合作之上的“同意权力”。由于乡土社会自身农业社会的社会性质和小农经济的经济特点,在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