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初中、高中各种试卷真题知识归纳文案合同PPT等免费下载www.doc985.com综合测试09古代诗歌阅读(单篇)时间:60分钟满分:54分姓名__________得分________(2024·湖北襄阳·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共2小题,共9分)。捣衣杜甫亦知戍不返,秋至拭清砧。已近苦寒月,况经长别心。宁①辞捣熨倦,一寄塞垣②深。用尽闺中力,君听空外音。【注】①宁:岂,怎能。②塞垣:指丈夫征戍之地。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句“戍不返”既指戍边秋至不能返家,也含难以生还之意,沉痛悲凉之意毕现。B.颈联“深”字既写戍地遥远,又写思念之深,一语双关,还呼应了首句“不返”。C.尾联写妇人用力捣衣,声音响彻云外,而丈夫也听到了这饱含浓浓思念的捣衣声。”D.诗歌借捣衣妇之口,截取日常生活中的细小片段,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2.诗中大量运用虚字,如“亦”“已”“况”“宁”前人评价此诗用虚字“曲而弥挚”“何等宛转呜咽”。请结合诗歌前三联的内容,简要分析这些虚字运用的妙处。(6分)【答案】1.C2.“曲而弥挚”“何等宛转鸣咽”是说这首诗虽曲折宛转但情感更加深挚、苦痛。这些虚字既连通了思妇内心情感脉络,又强化了思妇的苦痛和思念之情,使得全诗的情感宛转而深挚。①起句“亦”字下得极为沉痛,因为战乱,“戍不返”已是常态,“亦知”两字,表示思妇知道丈夫秋至不能返家,表达了深深的无奈和哀伤。②颔联“已”“况”两字把天冷与久别连缀叠加,加强了悲凉的氛围,表达了思妇捣衣时对丈夫的担忧与思念,心痛不已。③颈联写思妇为做棉衣,不辞辛劳疲惫。一个“宁”字,表达出对丈夫深深的挂念,深深的爱。【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C.“而丈夫也听到了这饱含浓浓思念的捣衣声”错误。是希望丈夫听到,“君”亦可理解为读者。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起句“亦”字下得极为沉痛,因为战乱,“戍不返”既指戍边秋至不能返家,已是常态,也含难以生还之意,沉痛悲凉之意毕现。“亦知”两字,深深表达了思妇的苦痛、无奈之情。颔联“已”“况”两字把天冷与久别连缀叠加,此时的季节,已是苦寒的月份,我们已经长期分别,时刻怀念在心,强化了思妇捣衣时内心之苦。颈联写思妇为做棉衣,不辞辛苦,倾尽全力捶打,一方面是为了让丈夫如期穿上自己做的衣服,感受到远隔千里的真挚爱意;另一方面,她们也将思念之情托付在捣衣声中,随风传递,希望能让远行的丈夫听见,小学、初中、高中各种试卷真题知识归纳文案合同PPT等免费下载www.doc985.com一个“宁”字,表达出对丈夫深深的爱。“亦知”“已近”“况经”“宁辞”,通篇俱用虚字描写,何等宛转呜咽。这些虚字既连通了思妇内心情感脉络,又强化了思妇的苦痛和思念之情,虚字对戍妇的心理状态作深入的曲折的刻画,使得全诗的情感宛转而深挚。(2024·河南许昌·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共2小题,共9分)。网陆龟蒙大罟纲目繁,空江波浪黑。沈沈到波底,恰共波同色。牵时万髻入,已有千钧力。尚悔不横流,恐他人更得。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展示了一幅江上捕鱼的画面,用直观的笔触写出了劲风的肆虐、浪涛的翻涌。B.颔联由远眺转入近观,“沈沈”写江水之深,“波同色”等视觉描写极为壮观。C.颈联写渔人牵着巨大的渔网,鱼儿迅急地扬起脊背腾身而起,画面生动鲜活。D.诗歌在遣词造句上讲究自然明白,不求堆砌而十分顺畅,不求冷僻而十分浅显。4.陆龟蒙以“网”为题,歌咏了与渔人息息相关的事物。诗中蕴含了哪些中国传统哲学智慧?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答案】3.B4.①从诗中写渔人结网到江边捕鱼,可以悟出人们临渊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道理。②从诗中写渔网撒入大海,收获满满,可以感悟到有付出就会有收获的道理。③从尾联“尚悔不横流,恐他人更得”,可以感悟到人生处处充满风浪和挑战,成功需要把握时机,积极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内容、语言和手法的能力。B.“‘沈沈’写江水之深”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