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初中、高中各种试卷真题知识归纳文案合同PPT等免费下载www.doc985.com新高考语文60篇必背篇目1(默写)十1(阅读)闯关手册(2025版)第21篇《静女》一、默写闯关(一)挖空练习《静女》静女其(),()我于城隅。()而不见,()首()()。静女其(),()我彤管。彤管有(),说()女美。自牧归(),()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附:记忆导图将易写错的字每个写3遍姝俟爱搔踟蹰娈贻炜怿荑洵(二)情境默写1.《静女》中写男子找不到女友时的焦急神态的句子是“(),()”。2.《静女》中男主人公对受赠的彤管只是说了句“()”,欣赏的是它鲜艳的色泽,而对受赠的普通荑草却由衷地大赞“()”,欣赏的不是其外观而别有所感。3.《静女》中“(),()”两句是对恋人赠物的“爱屋及乌”式的反应,别具真率纯朴之美。4.《静女》给我们塑造了一位美貌的女子的形象,对于女子的美貌,诗中有两处毫不吝啬小学、初中、高中各种试卷真题知识归纳文案合同PPT等免费下载www.doc985.com地进行了赞美,这两处分别是“()”和“()”。5.《静女》中,用细节描写男主人公在赴约时因见不到女主人公而十分焦急的句子是“()”,对于女主人公赠送的“有炜”的彤管,男主人公“()。6.《静女》中,描写静女送我第二个礼物的句子是:(),()。【参考答案】1.爱而不见搔首踟蹰2.彤管有炜洵美且异3.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4.静女其姝静女其娈5.搔首踟蹰说怿女美6自牧归荑,洵美且异二、阅读闯关(一)课内阅读阅读下列诗歌,完成下面小题。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1.下面对诗意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诗以男主人公的口吻,生动地描述了一对恋人的约会经过。B.女主人公赠送给男主人公两样东西,而男主人公更喜欢彤管。C.该诗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情人约会活动。D.“搔首踟蹰”这一细节描写表现男主人公老实、憨厚、痴情。2.全诗如何塑造女主人公的形象?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参考答案】1.B2.人物形象:女主人公是一个美丽、调皮、可爱、勇于追求爱情的女子。方法:①直接描写,“静女其妹”“静女其变”运用“赋”,直接表现女子的美丽,“爱而不见”通过动作行为表现了女子调皮、可爱,“贻我彤管”“自牧归荑”表现了女子对爱情的追求大胆直率。②间接描写:通过男主人公“搔首踟蹰”侧面烘托其美丽、可爱的形象。(二)教考融合小学、初中、高中各种试卷真题知识归纳文案合同PPT等免费下载www.doc985.com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①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但是,所谓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的交融,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情景交融或意境相加。意与境交融之后所生成的这个“意境”是一个新的生命,不明白这一点,就很难讨论关于意境的其他问题了。②若论境与象的关系,首先应当承认境生于象,没有象就没有境。刘禹锡所谓“境生于象外”常被人引用和发挥。刘禹锡虽然说“境生于象外”,但也不否认这一点。细读其《董氏武陵集纪》全文,其中有一段话称赞董铤的诗:“心源为炉,笔端为炭,锻炼元本,雕砻群形,纠纷舛错,逐意奔走。”可见刘禹锡也十分重视象的摄取与加工。境生于象只说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还有另一个方面就是境超乎象。由象生成的境,并不是一个个象的和,而是一种新的质。意境超出于具体的象之上,也就超越了具体的时间与空间,而有了更大的自由,更多的想象余地。杜甫登上高高的慈恩寺塔,“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借用这两句诗可以说明超乎象而进入境的情况。没有大地就没有飞升的起点,但不飞离地面也不能进入意境。③所谓境超乎象,并不意味着意境的形成必须借助意象的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确,英美意象派所讲的意象多指那些具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艺术形象,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松、菊、香草、美人,庶几近之。但中国一向对意象的理解却不限于此,那种具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意象也不很普遍。只要是熟悉中国诗歌的人都知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