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初中、高中各种试卷真题知识归纳文案合同PPT等免费下载www.doc985.com第03讲教材文言文复习《烛之武退秦师》《鸿门宴》目录01模拟基础练02重难创新练03真题实战练基础训练(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文本一: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左传·烛之武退秦师(节选)》)文本二:佚之狐曰:“主公若加其官爵使之往说,不患秦公不听矣。”郑伯遂召烛武入朝,见其须眉尽白,伛偻其身,蹒跚其步。左右无不含笑。烛武拜,奏曰:“主公召老臣何事?”郑伯曰:“佚之狐言子舌辩过人,欲烦子说退秦师,寡人将与子共国。”烛武再拜辞曰:“臣学疏才拙,当少年时,尚不能建立尺寸之功,况今老耄,筋力既竭语言发喘安能犯颜进说动千乘之听乎”郑伯曰:“子事郑三世,老不见用,孤之过也,今封子为亚卿,强为寡人一行。”佚之狐在旁赞言曰:“大丈夫老不遇时,委之于命。今君知先生而用之,先生不可再辞。”烛武乃受爵而出。(《东周列国志(节选)》)1.文中波浪线句子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答题卡相应位置字母涂黑。筋力既[A]竭[B]语言[C]发[D]喘[E]安能[F]犯颜进[G]说[H]动千乘之听乎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欲烦子说退秦师”与“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句中“烦”字意义和用法相同。小学、初中、高中各种试卷真题知识归纳文案合同PPT等免费下载www.doc985.comB.“烛武再拜辞曰”与“卮酒安足辞”(《鸿门宴》)两句中的“辞”意义和用法相同。C.“子事郑三世”与“吾得兄事之”(《鸿门宴》)两句中的“事”意义和用法相同。D.“强为寡人一行”和“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中的“为”意义和用法相同。3.下列对两则节选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烛之武夜缒而出,既暗示了在秦、晋的包围下,郑国当时形势危急,不敢开城门出去,又表现了烛之武勇赴国难的献身精神。B.烛之武能成功说退秦军,关键是其说辞用的是一纵一擒,一放一收。处处为秦国着想,步步深入,层层逼近,具有很强说服力。C.烛之武面对郑伯的请求,先是半推半就,但最终还是被郑伯的诚意、爵位的诱惑等打动,没有放弃为国立功的重大机会。D.烛之武有机会出山与佚之狐的举荐有着极大的关系,但烛之武最终能够出使秦军,郑伯的努力才是起更重要的因素。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2)郑伯遂召烛武入朝,见其须眉尽白,伛偻其身,蹒跚其步。5.《东周列国志(节选)》中哪些情节和《烛之武退秦师》有关联?请简要概括。【答案】1.BEH2.D3.C4.(1)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2)郑伯于是召烛之武进入朝堂,看他须发眉毛都白了,弯腰驼背,步履蹒跚。5.郑伯召见烛之武的情节,要求他去劝说智退秦师,然后烛之武推辞,认为自己年轻时未得到任用,年纪大了更无能为力。最后郑伯向其道歉并请求其出行为国效力。【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体力已经耗尽,说句话都发喘,怎么能够冒犯君主的威严前去进言,触动诸侯国君的耳朵呢?“筋力”作主语,“竭”作谓语,主谓结构单独成句,所以B处断句;“语言发喘”是主谓句,中间不能断开,所以E处断句;“进说”与“动”为两个谓语动词,中间应该断开,所以H处断句。故选BEH。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都是动词,“烦劳”。句意:想要劳烦您劝说让秦军退兵。/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B.正确。都是动词,“推辞”。句意:烛之武拜了两拜推辞说。/这一杯酒有什么好推辞的。C.正确。都是动词,“侍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