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初中、高中各种试卷真题知识归纳文案合同PPT等免费下载www.doc985.com2022年高三适应性考试(三)语文试题2022.05.23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殷璠的整个诗学思想中,“风骨”实居于首位。《河岳英灵集》序里有一段回顾唐诗由初而盛的演变过程的言说,认为贯串于其间的一条主线,正是诗中“风骨”由失落以至恢复、由逐渐形成以至发展成熟的进程。其中揭示了自己的选诗标准,也有“言气骨则建安为传,论官商则太康不逮”的说法,同祥体现出以“风骨”为首要的着眼点。按以“风骨”论文,发端于刘勰《文心雕龙·风骨》篇(或可溯源于曹丕“文气”说);从其所谓“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若丰藻克赡,风骨不飞,则振采失鲜,负声无力”的解说看来,当是指刚健有力的文章质性,给人带来积极向上的感发作用,有助于克服六朝后期文坛的颓靡习气。“风骨”的这种力量又来自何方呢?曹丕“文气”说将其归源于作者个人才性(甚至是先天决定的),孟子另有“养气”之说,以为“浩然之气”“面义与道”,则显然归属于儒家的教化。刘勰《风骨》篇里引证了曹丕的见解(其《明诗》、《时序》),诸篇还谈到建安文人发扬才性以造就“慷慨以任气”的文章风骨的实例,而又宣扬通过“思摹经典”或“熔铸经典之范”以形成风骨,可算是两家之说的综合。“风骨”进入唐代,开始起了变化。唐初史家为要给新王朝创立一代新风,提出“南北文风融合”的主张,要以北方的“气质”来救济南方的“清绮”,这“气质”便有“风骨”的意味在。“风骨”一词中所可能包含的社会内容及其所体现的深沉的人生感慨更突出。盛唐时,标举“风骨”已成为诗家共识,如李白推重“蓬莱文章建安骨”,高适赞扬侯少府诗“风骨超常伦”,岑参称许杜华诗“骨气凌谢公”,皆是。故殷璠以“风骨”论诗,实亦风会之所趋,并非个人的独见。尽管如此,盛唐人谈“风骨”,仍有其时代之特色。建安文人身处“世积乱离,风衰俗怨”之时,虽怀有慷慨之志,而不免常带悲凉之意。唐代文人则处在大有为的时代,诗风中哀感的情味相对减少,刚健、明朗、飞扬、壮大的气象得到凸现,构成了盛唐“风骨”的主要色调。与此同时,殷璠诗学“风骨”论的特异之处,最主要的一点,是将“逸气”(自由放达的超世情怀)包容于“风骨”的范围之内。长期以来,人们研究盛唐诗坛的两大潮流边塞诗派和田园山水诗派,多以“风骨”归属前者而忽略后者,就因为我们的观念中惯常以“风骨”同济世用世乃至愤世、嫉世的人生态度相联系,于是田园山水诗里所表现的隐逸小学、初中、高中各种试卷真题知识归纳文案合同PPT等免费下载www.doc985.com出世的情趣,便落到了视野之外。实际上,“超世”也可能成为一种积极的人生姿态,坚持超世的路向也需要有生命的力度,陶渊明便是其中的典范。由此看来,殷璠诗学中的“风骨”是以陶渊明式的“真气”加注于建安风骨之中,从而大大地拓展了传统“风骨”的理念。在殷璠的观念里,无论是济世的信念、愤世的感慨甚或超世的情怀,只要属于生命的本真,能体现生命的力度,便都有可能构成诗中风骨。(摘编自陈伯海《唐诗学书系·意象艺术与唐诗》)材料二:“风骨”,是我国古代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美学标准,“风骨”被运用到文学批评中来已属比喻义。“风”,又可称为“风神”“风韵”“风概”“风华”“风节”等,它们都是指具有外在可感的个性鲜明、独标风韵的精神风貌,是人物内在精神气质不自觉地呈现在人的神色和举止行为上的征候。“骨”,又可称为“气骨”“骨鲠”“骨气”等。风骨合用,既有外在可感的风貌,又有骨气的内在神情与外在韵度相统一的精神气质。“风骨”作为一个文学美感特征,借用形象的词语,描述一个整体的美学风貌。具备风骨的作品,必然具备刚健有力、简约明晰的言辞;二者是统一的。风骨作为一个艺术领域的批评术语,它是作品所透发的带有清新刚健美感特征的整体美学风貌,而不是作品内容和形式特点的简单相加。风与骨虽各有所指,但是在和辞采的关系上,它们又共同构成一方,与辞采构成表里对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