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年级10月份月考历史试卷说明: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计4页。2、本试卷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注意事项: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涂在答题卡上,贴好条形码。答题卡不要折叠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的题目标号涂黑。答在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监考人员将试卷答题卡收回。1.关于大汶口文化的墓葬研究发现,早期墓葬以单人葬为主,也有较多的反映氏族成员间牢固血缘关系的同性合葬,葬具少,有微小差别;晚期墓葬里,随葬品的数量差距很大,且出现了具有贫富分化的家族墓地。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贫富分化的加剧B.出现了私有财产C.等级观念逐渐产生D.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1982年,北京人遗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B.会使用火和打制石器C.已经会制造工具和种植水稻D.会建造房屋和使用陶器3.“我祖赫赫,开辟洪荒;功化神圣,世代仰望。”2019年4月5日,万余名海内外中华儿女共祭“人文初祖”。这是祭拜()A.蚩尤B.炎帝C.黄帝D.大禹4.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A.夏朝B.西周C.商朝D.战国5.桐叶封弟,典出《吕氏春秋·览部》卷十八《审应览·重言》。相传周成王和弟弟叔虞玩耍时用桐叶对弟弟说:“我把它封给你吧!”一旁的周公马上上前表示祝贺。成王说:“我是开玩笑的。”周公说:“天子无戏言。”于是成王把唐封给了弟弟叔虞。这则故事讲的是()A.分封制B.世袭制C.君主专制D.禅让制6.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在传统的民俗中,除夕夜要“迎家堂”,家中供奉祖先牌位或家谱。与这一民俗有关的制度是()A.分封制B.宗法制C.九品中正制D.三省六部制7."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材料所反映的经济现象应该出现在()A.原始社会晚期B.商周时期C.春秋战国时期D.秦朝8.他坚决批判复古思想,讥笑复古派为守株待兔的人,他的思想非常适合当时的新兴阶级当权者的需要,后被秦王嬴政所采纳。“他”所代表的学派是()A.墨家B.法家C.儒家D.道家9.从春秋五霸到战国七雄,历史发展呈现的基本趋势是()A.诸侯国数目越来越少,天子权力越来越大B.诸侯国数目越来越多,天子权力越来越小C.诸侯国数目越来越少,天子权力越来越小D.诸侯国数目越来越多,天子权力越来越大10.“它是世界文化遗产,是自然与文化、人类与环境、水利工程与山水风光和谐融合的千古奇观,2000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效益,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这一切,首先要归功于()A.大禹B.郑国C.李冰父子D.王景11.许多成语来源于历史,如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这些成语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点是()A.奴隶制度开始形成B.封建制度正式确立C.诸侯兼并争霸不断D.生产力飞速发展12.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时期,在农业方面的成就突出。其主要表现是()A.高转筒车的发明B.铁犁牛耕的出现C.耦犁技术的普及D.曲辕犁的推广13.寓言故事“塞翁失马”出自《淮南子·人间训》中,后人由该故事得出“塞翁失马,安知非福”“塞翁得马,焉知非祸”的结论。它所表达的观点最接近于()A.老子B.庄子C.墨子D.孟子14.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个阶层,这体现了()A.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B.瓦解了西周的封分制C.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D.动摇了周王朝的统治基础15.某博物馆收藏了一块砖,此砖正面以凸线划分为12个方格,每格内有一阳文秦篆,砖文写有“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该砖经学者推测为秦朝文物。该文物印证了秦朝()A.疆土辽阔,臣民众多B.国家统一,皇帝集权C.社会稳定,人民富裕D.法律严苛,覆盖全国16.著名史学家傅乐成先生认为:秦国举国上下都以对外战争为主要出路,倾力向外发展,自然战无不胜。这是因为秦国()A.鼓励农业生产B.承认土地私有C.建立县制D.奖励军功17.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A.土地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