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41页专题13古诗词赏析考点解读考点分布考点分值及分值比重难易度考查形式鉴赏人物形象2分~4分,占比2%~4%易□中☑难□以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问答题为主。鉴赏诗词语言2分~4分,占比2%~4%易□中□难☑鉴赏诗歌表达技巧2分~4分,占比2%~4%易□中□难☑概括诗词主旨2分~4分,占比2%~4%易□中□难☑描摹意境画面3分~5分,占比3%~5%易□中□难☑精准预测一、古诗鉴赏。寒食[唐]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1.根据诗歌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整个长安城的美好春景,引人遐思。B.诗歌通过“飞”和“斜”,明写花、柳而暗写风,与“东风”相呼应。C.诗歌的后两句写夜晚景象,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D.“轻烟散入五侯家”表示老百姓们已经蒙受皇恩,表现出一派承平气象。2.请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把诗歌前两句描绘的画面写出来。二、阅读。村晚[宋]雷震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1这是一首描写()的诗。A.乡村早景B.乡村中午C.乡村傍晚2诗的前两句写景,诗人把池塘、山、落日三者有机地融合起来,描绘了一幅非常优雅微信:JN23316第2页共41页美丽的画面。一个“_________”字,写出了日落西山,运用了_________的修辞手法;一个“_________”字,写出了山和落日倒映在水中的生动形象。3诗的后两句写人,一个“_________”字表明牧童不是规矩地骑,而是随意坐在牛背上,表现出了牧童的__________________,使人耳目一新。4请再写出我们学过的关于描写牧童的诗句。三、阅读古诗,完成练习。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1.《从军行》是一首_________(边塞诗田园诗山水诗),作者是唐代诗人_________。2.这首诗前两句描写青海、长云、雪山、_________、_________等边疆的景物,表现了边塞的_________。3.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①“终不还”是写将士对回归家乡没有时日的感伤。()②“黄沙百战穿金甲”一句极写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四、阅读古诗,完成练习。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1.于谦借“__________”表达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志向;郑燮借“竹子”表达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志向。两首诗表达上的共同点是__________。2.两位诗人都用到了“千……万……”,结合诗意谈谈它们的表达效果。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微信:JN23316第3页共41页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1下列对诗歌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的作者是清代政治家、军事家——于谦。“吟”是吟颂的意思。B.这首诗借景抒情,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了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及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C.“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这两句一语双关,表达出作者永留高尚品格在人间的精神追求。D.这首诗将物质与精神融为一体,构思十分巧妙。前三句都是着力描写炼石灰的过程,最后一句点出石灰的特性。2下列诗句中与“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运用的写法最不一致的一项是()。A.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王冕《墨梅》)B.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燮《竹石》)C.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D.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陈毅《青松》)六、穿越到古代,去感受一下牧童生活吧。牧童【唐】吕岩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1.诗句中表示数字的字词,其作用是什么?选择一项?()A.“六七里”写出了原野的茂盛;“三四声”写出了乡村傍晚的宁静。B.“六七里”写出了原野的茂盛;“三四声”写出了乡村傍晚的热闹。C.“六七里”写出了原野的辽阔;“三四声”写出了乡村傍晚的宁静。D.“六七里”写出了原野的辽阔;“三四声”写出了乡村傍晚的热闹。2.这首诗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理解不确...